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海南“蜂王”传奇人生:68岁陈昌卓仍快乐创业(2)

发布时间:2015-06-30  来源:人民网
摘要:趁着春风 养蜂人过起了游牧生活 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琼岛,陈昌卓被平反了。 拿到因被批斗获赔的300元钱,陈昌卓想继续自己的养蜂梦。天不负人,他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那天我拉木材到海口去卖,在一个供销社

  趁着“春风” 养蜂人过起了“游牧”生活

  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琼岛,陈昌卓被“平反”了。

  拿到因被批斗获赔的300元钱,陈昌卓想继续自己的“养蜂梦”。天不负人,他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那天我拉木材到海口去卖,在一个供销社门口碰到了前来这里推销蜂蜜的广西合浦县农科所的养蜂人员。”这是陈昌卓生平第一次见到意大利蜂(以下简称“意蜂”)所产的蜂蜜。当他得知意蜂蜂蜜产量更高的消息后,一个澎湃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广西学习养意蜂!

  当年的10月,陈昌卓怀揣300元,渡过琼州海峡来到广西合浦县,开始了自己学习养蜂的生涯,真正开始以“蜂农”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那时候我花了大约200元买了5箱意蜂,开始跟着师傅们学习养意蜂的技术,跑遍了大江南北。”在讲述这段经历时,陈昌卓陷入了回忆之中,讲述了蜂农的艰苦生活。

  有一次,陈昌卓跟着师傅们从广西一路北上,途径湖南、河北等地一直到小兴安岭,想去采那里的花蜜。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到达小兴安岭时已经夜幕降临,他们花费大量精力将300箱蜂卸下车安顿好已经是凌晨时分。

  第二天一早,才发现放置蜂箱的地方在一处军事基地附近。此时,他们只能再次搬迁,在加上当地的气候条件异常,在那里已经无法采到花蜜,他们只能将蜂箱再次装车,空手而归。“那次折腾了两天一夜没有合眼,也没有吃饭,马上又赶上了南下的火车,来到河北采蜜。”陈昌卓说,那时候自己年轻力壮,一个人可以扛300斤重的东西如履平地,而养蜂人一般只能住在野外,跟着花期跑,风餐露宿是生活常态。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0年。在此期间,陈昌卓学到了养意蜂的各种知识,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蜂农”。

  而养意蜂的成绩也让他惊讶不已:1980年2月底春节过后,他把意蜂放回海南采荔枝、龙眼花蜜时,一个花期短短的30多天,竞打了13次蜜。他的15群意大利蜂共采收蜂蜜600多斤,这与当时还养着的100多群中蜂的产量差不多!奇迹让他明白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让他更加相信科学,相信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无穷的财富。

  1980年5月,陈昌卓把蜂拉往海口演丰采红树林花时,把中蜂全部卖掉,又与亲戚借了一些钱,再购进55群意大利蜂。经过红树林花期、福山小叶桉和儋州马璜岭小叶桉花期后,他的意大利蜂群己发展到150多群。

  一颗“不满足”的心 让养蜂人不断前行

  时间来到1984年,陈昌卓带着他的“空中部队”辗转琼山、澄迈、儋州、白沙、琼中、万宁、文昌等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养蜂规模。因为意蜂易管理、繁殖力好、抗病力强、高产等特点,不少乡亲们也开始跟着他加入到“养蜂大军”中。在他的带动下,当年,仅永兴、石山两个邻近公社的养意蜂专业户己有25户。

  那一年,永兴公社评选出第一批“万元户”,陈昌卓名列其中,但荣誉的背后是他们艰辛的付出。陈昌卓说,自己弟弟的腿到现在都有些残疾,这就是当年在演丰红树林采蜜时,车辆侧翻导致的。

  蜂养多了,产量高了,销路就成了问题。怎么办?在当时永兴公社书记王柯毅建议陈昌卓成立养蜂联合体,把产品包装起来卖。

  这个“金点子”让陈昌卓醍醐灌顶。当时,他马上联合25户蜂农成立了“琼山县永兴意大利养蜂场”,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名正言顺后,他们生产的蜂蜜也很快被销售出去了。1986年初,他们的“琼山县永兴意大利养蜂场”己经拥有近三千群意大利蜂。这也是陈昌卓人生第一次从“蜂农”转变为“老板”。

  事业的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此时,“老蜂农”又遇到了“新问题”。

  当时,国内“健康产业”兴起,海口制药厂等“老主顾”已经不满足于在陈昌卓这里收购蜂蜜,更需要“蜂王浆”等原料制作新产品。

  “那时候我就赶紧到邮电局去查,发了很多电报,才找到浙江的一家企业有蜂王浆生产。”随后,陈昌卓马不停蹄的赶到浙江,想方设法“搞”回来一批蜂王浆,一笔就赚了5万元。

  这笔“横财”让陈昌卓意识到,必须进行改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

  1986年9月,他再次独自来到浙江省萧山农业局养蜂生产合作社拜师学艺。当时由于那里的气候渐冷,蜂群差不多停止生产。他就向对方介绍海南四季如春、花蜜流香的生态环境,要求共同合作,在海南发展蜂业生产。

  这个建议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经过恳谈,双方同意由萧山方面出技术人员,陈昌卓出360多箱意蜂,共同组建“海南萧琼联合实验蜂场”,以生产蜂皇浆、蜂花粉为主。

  当年12月,“海南萧琼联合实验蜂场”在当时的琼山工商局注册成立,萧山方面也派来3个技术人员,在海南岛率先成功生产出蜂皇浆,填补了海南生产蜂王浆的空白。

  然而,正当养蜂产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萧山方面和陈昌卓在发展前景上产生分歧:萧山方面希望做一些房地产等贸易产业,但陈昌卓还是希望做养蜂的老本行。最终,双方闹到“分家”的地步,陈昌卓带着600多箱蜂和一台农用汽车继续自己的养蜂事业。

  一波三折!养蜂人的艰难创业路

  虽然萧山方面撤走了技术员,但此时善于学习的陈昌卓自己已经变成了“技术员”,并且还培养出了自己的技术骨干,养蜂事业仍在进一步扩大。

  当时,已到不惑之年的陈昌卓仍不满足于现状,想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

  1990年,为了获得蜂产品的检测、加工技术和设备,陈昌卓通过上海市荔湾区科委牵线,自己坐火车到上海,与上海市中南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中南涂料有限公司洽谈,由上海两方出设备、技术和技术人员,他出养蜂场、蜂产品生产场地,共同组建“海南省琼山卓津蜂业开发有限公司”。1991年3月,上海方面设备和技术人员到琼进行设备安装与人员培训。为了养蜂,陈昌卓全家搬出去另外租房住,利用自家的房屋做厂房。

  然而,事业再次遇到危机。1991年底,设备刚安装试产完毕,一个夹层锅由于安全阀压力原因,发生爆裂。上海方面提出回去找原因换设备,结果再没有人来。后来他到上海,对方提出上海浦东大建设在即,公司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上海,海南的事由陈昌卓自己处理,设备及所投入的东西全部送绐他。

  合作伙伴又撤出了,留在陈昌卓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蜂场和刚刚“认识”的设备仪器,他顿时感到“压力山大”。此时,陈昌卓在内心作出了自己的分析:虽然有压力,但他仍有改革开放的“天时”、海南生态环境的“地利”,剩下的只是“人和”的问题,他下定决心,再大的因难也要克服,一定要将这个利国利民的甜蜜事业进行到底!

  为了做好自己的“甜蜜事业”,陈昌卓夜以继日的苦心钻研,短时间内又拉起了一支队伍,他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坚守质量至上的理念,最终将“卓津”的品牌做出影响力。

  壮心不已!老蜂农的创业之路仍在继续

  “‘卓津’这个品牌包含了我和我儿子的名字,我把家族的名誉都放在品牌里了,就一定要把品质做好,不然败坏的是我整个家族的名誉。”陈昌卓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昌卓的“甜蜜产业”在1993年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第33届世界养蜂大会和国际蜂业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因为产品品质卓越,卓津蜂蜜作为海南省养蜂届的代表参会。通过与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蜂业界朋友交流后,陈昌卓更加坚定了筑造自己“蜜蜂王国”的决心。

  通过这次大会,陈昌卓意识到养蜂产业的巨大前景,让他拥有了“国际视野”。回来后的陈昌卓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养蜂事业中,由于对事业的执著拼搏,1997年他开发出野蜂巢蜜产品,2000年他开发出了水溶蜂胶产品。

  2001年,第六届国际蜂疗保健品博览会在韩国召开,“卓津品牌”一炮打响,一举斩获两个金奖和一个银奖,一下子让这个海南品牌蜚声国际。当年,卓津蜂产品还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这些荣誉也让陈昌卓成为了养蜂界的“名人”。

  在此期间,陈昌卓先后接待了加拿大、美国、英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养蜂学者、蜂业爱好者和游客。

  目前,陈昌卓一手创办的海南卓津蜂业有限公司,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公司现有员工85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员、技术顾问13名(研究员二名、副研究员一名、博导一名、派往英国曼特斯特大学深造的研究生一名)。企业经营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运作,目前与7个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联营,共拥有生产蜂群9620多群(中华蜜蜂1830群、意大利蜂7790多群),年生产蜂产品480多吨,年产值1500多万元。

  在自己发展的同时,陈昌卓没有忘记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近年来,陈昌卓为秀英区和全省各地农民开办养蜂技术培训班35期,学员1760多人次。同时,为海口市林业局的林下养蜂产业供应中蜂种苗9000多群;意大利蜂种苗2311群;蜂箱10000多个;摇蜜机、喷烟器、移虫针和各种养蜂用具、蜂药共计20000多件。

  在先进的养蜂科学技术推动下,秀英区的养蜂产业得到了飞跃发展。蜂群总数从2009年前的4600多群发展到了20520多群,蜂业年总收入达5000多万元(包括蜂产品加工)。蜂群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五倍多;蜂业总产值增加近17倍;养蜂农民新增收入1270多万元;平均每户农民新增收入14000多元。

  “我现在还要再继续打造我的‘蜜蜂王国’。”日前,已年近七旬的陈昌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仍有着一个“创业梦”,那就是打造自己的“蜜蜂王国”——一个集养蜂培训示范、蜜蜂文化博览、产品加工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观光园。

  “现在规划已经有了,我们正在实施,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蜜蜂王国’就可以跟大家见面!”陈昌卓信心满满的说。

  现在,年近七旬的陈昌卓仍然带着他那颗“年轻”的心走在创业的路上。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