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集约化养猪猪群和饲料的调控

发布时间:2008-11-12  来源:
摘要:集约化养猪必需做好两个猪群和两类饲料的调控工作。两个猪群指种猪群和商品群(仔猪出生至出栏),两类饲料指种猪料和商品猪料,这两个方面的科学合理调控通过不同途径对集约化商品场的生产运行和经济效益产生决定性作用。 两个猪群包括了生产全过程组群,是控制生产和

集约化养猪必需做好两个猪群和两类饲料的调控工作。两个猪群指种猪群和商品群(仔猪出生至出栏),两类饲料指种猪料和商品猪料,这两个方面的科学合理调控通过不同途径对集约化商品场的生产运行和经济效益产生决定性作用。

两个猪群包括了生产全过程组群,是控制生产和控制疾病的实体对象,这两个群体各有不同的生产目标和特点。但是这又是以种猪群为生产龙头而影响商品群的,所以集约化养猪要抓好生产管理,首先必须抓好种猪群的生产调控。

种猪群结构管理调控可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种猪群遗传品种结构:选择优秀性能的种猪和杂结模式,为商品猪生产打下良好的遗传基础,将有可能生产出具有较高经济指数的上市肉猪。如果没有良好的遗传基础,使商品猪具有好的经济指数几乎不可能。因为:“性状=遗传 环境”。不同的性状表现不同的遗传力,繁殖性状属低遗传力,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管理、饲养、疾病等)如产仔数、成活率等;生产性状属中等遗传力,20—30%受遗

传控制,如出栏日龄,日增重,料肉比等,这些性状的70—80%受饲养管理控制;结构性状属高遗传力,40—60%受遗传控制,瘦肉率,背膘厚,乳头数等猪体结构。所以要获得上市猪较高的经济指数就必需选择优秀的品种和杂交模式,生产性状、结构性状属中高遗传力,容易通过品种进行改良。而繁殖性状则需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来获得。目前较实用的模式杂交模式为“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同一品种不同品系的性能也有差别,选择优秀的品种及杂交模式是您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种猪群猪群结构:种猪群饲养管理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保证种猪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均恒生产和提供更多的优秀断奶仔猪。

抓好种猪群猪群结构是保持种猪群持续高指标稳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公母猪结构、均恒生产、疾病结构方面,是保持全场猪群结构恒定稳产的基础,是保证各项管理指标正常落实执行的基础,是保证资金正常运行的基础。

种猪群必需有一个科学的年龄结构。应保持的一般年龄结构为:母猪,初产母猪15—17%,6胎以上13—15%,2—6胎65—70%。初产母猪和老龄母猪不但产仔数和哺乳能力差以外,而且仔猪质量也低于平均值,上市肉猪经济指数也下降,如生长速度、料肉比等,所以要提高种猪群的繁殖性能和断奶仔猪质量,第一步就要使母猪群有一个科学的年龄 结构。这就要求要按母猪更新计划认真落实母猪群的更新工作。一般生产母猪在200—300以下的猪场不宜自繁后备母猪,300头以上的生产母猪群可由种猪场引入后备母猪,或自繁后备母猪,同时减少引入种猪也是减少疾病传人的重要方面。根据生产母猪群结构及更新计划组合纯种核心群,并制订严格的繁殖培育方案及计划,以保证更新计划的落实。公猪群的组群结构以公母比例为1:20—25为宜,老、中、青三结合,建议公猪使用年限不超过2.5年,个别性能和遗传特别好的个体可适当延长到3年。实践证明中青年公母猪的后代活力和经济性能高于群体平均值。

均衡性生产对猪场的管理、生产运行、资金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均衡生产才能保证诸如工资方案、猪群周转、疫病控制、栏舍使用、资金运行等计划和指标的有效落实。种猪群的均衡生产决定了全场的均衡生产,在生产实践中必需科学的制订生产计划、包括周、月、年生产计划,配准率、分娩率、产仔率等目标计划,达不到预定计划的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确保计划的完成率。

疾病结构控制:每一个猪场的疾病结构都存在有差异在生产中必需切实撑握住本场的疾病结构,疾病的控制必需从种猪群着手去控制,根据不同类型疾病的特点及在本场的特点制订疾病控制计划。包括繁殖系统、呼吸道系统、胃肠道系统、寄生虫病等四大系统疾病;控制疾病必需采取:“提高猪群群体素质,减少病原的传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