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菌业催开致富花

发布时间:2010-01-09  来源:池州日报
摘要:初夏时节,地处东至东部山区的葛公镇同春村,一排排食用菌大棚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的农民忙碌着,采摘的木耳堆得小山样高。“去年种了3万棒,挣了4万多元,今年种木耳劲头更足!”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刘光荣笑得合不拢嘴。

        初夏时节,地处东至东部山区的葛公镇同春村,一排排食用菌大棚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的农民忙碌着,采摘的木耳堆得小山样高。“去年种了3万棒,挣了4万多元,今年种木耳劲头更足!”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刘光荣笑得合不拢嘴。
  
  东至县是全省重点山区县,农民们有栽培食用菌的传统。因政策、市场等原因,总量一直徘徊在千万袋左右。今年来,随着绿色、环保食品逐渐走俏,农民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该县选准了菌业这一特色产业。小小的食用菌,成了扶贫致富工作最重要的依托和抓手。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菌业发展不放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措施,每年安排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对种植大户尽可能给予扶持和帮助。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因势利导,搭建平台,使全县菌业蓬勃兴起,并盛开“致富之花”。
  
  泥溪镇隐东村脉落组是个只有47户的小山村,这里的农民家家户户种植食用菌,去年种植毛木耳150万袋,产值330万元,户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不少农民一举脱贫。
  
  像脉落组一样,该县110个菌业种植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受益人群1.8万人。
  
  菌业不仅使农民受益,而且发展成该县山区的一大支柱产业。据县科技局局长吴国平介绍,目前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7000万袋,产值达1.5亿元,产量和产值连续三年稳居全省首位,成为全省“食用菌之乡”。
  
  大户成为菌业的“领头羊”。小小食用菌越长越大,如果一家一户田头地尾经营,面临的新问题是技术指导难。该县鼓励大户发展“田间工厂”和现代农业园区,让大户“领跑”全县菌业。尧渡镇查桥村农民曹立争去年进驻了新建的钢结构标准化厂房,他欣喜道,“过去在门前搞,地方小,技术低。现在租了地,建了工厂,信用部门支持几十万元贷款,水电配了套,今年种植规模能超过100万袋。”老曹还与省内外科研单位交流合作,成功引进开发金针菇、茶薪菇等10 余个珍稀草腐食用菌新品种和覆土栽培、露天栽培等新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其中大部分品种已在食用菌科技园试种成功。在老曹的基地,笔者还见到不少农民在这里边打工边学习,老曹把种植技术无私奉献出来,面对面地辅导农民。在老曹的带动下,周边地区有1000多户种上食用菌。

  目前这个县食用菌大户越来越多,他们成为全县菌业的“领头羊”。
  
  食用菌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如何保证农民的木耳和蘑菇销得出,卖上好价钱?该县着力打好品牌,让山乡菇香‘飘’进大中城市。对此,该县孝方菌业公司负责人陈孝方深有体会,“以前没有商标时,客商对我们的食用菌质量不太信任,自从注册了‘皖乡情’商标,我们已成功地将东至食用菌打入‘好又多’、‘ 麦德龙’、‘华联’等知名超市。”近年来全县已注册食用菌商标6个,菌类产品条形码60个,产品进入上海、北京、西安、银川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直接销售。

  东至食用菌之所以能走进知名超市,一方面得益于该县注重品牌开发,一方面得益于推行标准化生产。该县大力实施“无公害产品行动计划”,对全县菌种引进及生产进行备案,建立菌种质量检测体系,不定期抽查跟踪、分析检测,对大宗货物调出必须实行检测。该县开全省先河,制定了毛木耳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两个地方标准,在全县推广应用。县科技部门与官港镇注册了“皖乡情”食用菌系列产品,获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