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阳光经济”带火农业

发布时间:2007-11-22  来源:北京现代农业信息网
摘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区委、区政府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帮助农民建大棚、建温室,让农民富裕起来。各级党组织因地制宜,围绕富裕农民这条主线,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补贴建大棚促农增收 

  “同样是种两亩油菜,去年在露地上建了大棚,收入就由6000变成15000了,我们的好日子都是打这温室大棚里‘长’出来的。”北蒲洲营村农民赵阳望着大棚里碧绿娇嫩的油菜喜滋滋地说。据了解,像赵阳一样种植大棚的农户在大兴已有8万多户,户均增收2000元。如今,全区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8万亩,居京郊之首。大兴农民依靠温室大棚,大力发展“阳光经济”,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931元,同比增长10.8%。 

  “依靠政府的补贴政策,去年我们村共投资500万元建了100座日光温室,平均每座收入1.5万元。”郭家务村委会的负责人说道。郭家务村农民有种菜的传统,可是个人投资力量有限,多数村民一直种露天菜,没有能力建大棚。去年,这个村依靠优惠的补贴措施,开始建设标准日光温室,全村30余户农民承包了温室。村党支部在农业技术上、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和保证,村民阎青林掐指算了算:“过去种一年菜,每亩只能收入5000元。现在有了日光温室,冬天也不闲着,过些天,我就种上大棚桃。一年的收入少说也能有8000元。” 

  种一亩露地蔬菜农民平均收入2200元,种一亩塑料大棚蔬菜农民能挣6000多元,种一亩温室蔬菜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是8000多元。为了进一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区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2005年,区委、区政府投资8000万元,对新建竹木大棚、钢架大棚、标准温室分别给予每亩2000元至5000元的补贴,新建保护地2.6万亩,相继建成了魏善庄镇刘家场村、庞各庄镇南李渠村、榆垡镇西黄垡村、礼贤镇祁各庄村等8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为全区发展设施农业起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1.4亿元。在此基础上,去年区又出台了《2006年农业保护地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对新建保护地提高政策扶持标准:新建保护地设施面积在30亩以上的连片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按设施面积分别给予每亩5000元、3000元的资金补贴,补贴总额达到5000万元。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抽调专人帮助村集体进行用地规划、温室设计、选材施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建棚农户购置薄膜、竹竿、钢架等物资,既保证建设质量,又为农民节省了资金和精力投入。 

  据统计,区从2005年起,加大保护地建设的补贴力度,三年投入达到1.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8亿元。 

  在民安路、庞安路、磁大路等主干路设施农业带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区又启动了刘礼路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以及农业采摘园的建设,使农业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示范三大功能。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涉及礼贤、榆垡两个镇,18个行政村,全长15公里,涉及农户近3000户;包括4000余亩日光温室、7个民俗村、10个观光采摘园、物流加工配送区和现代特色农业技术开发与研究基地。该项目建成后仅设施农业一项就可使农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加上观光采摘、物流加工和技术提升等,可使农民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区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大兴区将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每年发展1.5万亩左右,并在六环路以南形成磁大路蔬菜产业带、民安路蔬菜产业带、刘礼路设施瓜菜产业带和庞安路瓜菜产业带四条瓜、菜保护地产业带,使全区农业设施总面积达到15万亩。 

  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助农增收 

  “大家注意了,市里专家上午九点到村里讲课,请大家到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来听课……”一大早,黎明村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我得赶紧去听一听,一会还得请专家到我家大棚去看看西红柿呢,通过专家的指导,我种的4个棚的西红柿收入翻了一翻”。村民杨来朝兴奋地说。 

  为保证农民“建好设施,种好瓜菜、卖好价钱”,区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优良品种选育、土壤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采取电视讲座、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电话热线服务等多种渠道对农民广泛进行蔬菜、西甜瓜保护地设施生产新技术的专业化培训,力争生产出品质好、效益高的产品。结合科技兴农项目推广,按照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需求和生产技术特点,区农业技术人员会同中国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今年,博士、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指导。在博士、专家的帮助下,先后引进甘薯、蔬菜、花卉等各类农业新品种200多个,推广水处理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新型农业技术130余项。针对大兴西瓜、蔬菜、甘薯、花卉等,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已培训农民9万多人次。庞各庄镇东黑垡村农民张振祥高兴地说:“通过专家送技术、送信息、进棚指导,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收入。” 

  同时,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市场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拓销售渠道。此外,加强销售信息服务,利用农业部“一站通”、北京现代农业信息网及大兴农业信息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现已发布各类农产品销售信息8000多条,真正让设施农业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大棚保险最高赔付9500元 

  随着区设施农业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局部地区偶然出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如大风、雪灾、火灾等给农户带来了不同程度损失,为减少农民损失,防止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的发生,今年区在继续开设原有农业保险险种的基础上,把温室大棚纳入到农业保险范围,区政府拿出150万元对农民投保费进行补贴,出险后最高赔付金额可达9500元。 

  据了解,温室大棚保险期为今年的11月1日到明年的10月31日,按照大棚材质的不同分钢架结构和竹木结构,钢架结构大棚每亩保险费为600元,竹木结构大棚每亩保险费为400元,政府按照60%的标准进行补贴。大棚的棚架、薄膜、棚内作物及安装费用四项内容均被列为保险赔偿范围,单个温室大棚面积不足1亩的按1亩投保,多于1亩可按1亩投保也可按棚内面积投保。 

  保险责任分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其中自然灾害投保大棚遭受冰雹、十级以上大风、雪灾等造成损失时按照标准确定保险金额,意外事故投保大棚遭受火灾造成的损失按照标准的50%确定保险金额。同时,参加保险一年内没有发生灾害事故,在下一年投保时保险费在原有基础上优惠10%。 

  区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区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参保投保意识,增加承保面积,尽量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险种上还将进一步扩大范围,研究制定出适合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模式,确保农民利益。 

  储能温室一冬节煤5吨 

  记者在礼贤镇小刘各庄村看到,田地里整齐地树立着一排排半地下储能温室,村支部书记王龙章高兴地说:“全村建了近400个储能温室,有了它我们冬天种菜再也不用给大棚加热了,从去年秋到今年春仅5个月,平均每亩温室收入达到1万元。”据悉,像这样的储能温室在大兴区已达1000亩。 

  “储能温室最大的优势就是节能。”区农委副主任王书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温室冬季种植果类菜需要加温,按一冬70天计算,1个大棚需要消耗5吨煤,而用储能温室不仅节约了能源,还为农民节省开支2000多元。 

  为了从现有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进一步降低温室的能耗,提高冬季温室的单位生产效益,区在吸取山东寿光温室建造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壤白天吸热、夜间又将热量慢慢释放出来的土壤储能原理,设计建造出适宜本地的超厚土墙的半地下储能温室,实现了提高地温、增加农民冬季生产效益的目标,改写了本地区冬季不加温温室不能生产果类菜的历史。 

  据区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与普通温室相比,储能温室具有储能、节能、保温等特点。储能温室后墙体成梯形,室内栽培面积一般都低于地平面0.4米,这种结构能使温室的土墙白天充分吸热,夜间在保温的同时释放能量,使冬季夜间温室内温度达到12度以上,在不加温的条件下可以生产黄瓜、西红柿等果类菜。 

  庞各庄镇张公垡村农民张俊堂是储能温室的受益者。去年,他建了2栋储能温室,并于12月定植黄瓜,6个月时间已收入5万元。张俊堂指着自家的大棚高兴地说:“一茬黄瓜就能收入6万元。储能温室不仅投资少,而且冬天还不用加热,真是太划算了。” 

  据了解,1亩储能温室的总体造价约为2.3至3.5万元,比相同占地面积的砖钢温室造价低一半儿,区还将按照每亩6000元的标准对建设储能温室的农户进行补贴。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