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昌平苹果变“金果”

发布时间:2007-11-29  来源:北京乡镇企业信息网
摘要:以红富士苹果为代表的北京昌平苹果,凭借其优良的品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苹果成为昌平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以红富士苹果为代表的北京昌平苹果,凭借其优良的品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苹果成为昌平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现在的昌平苹果每到成熟时,果子未下树,大部分就被订购一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被观光者以每斤10元的价钱采摘走的,部分苹果已实现按个论价。2004年,在北京昌平区第一届苹果节上,评选出的一个重约660克的“苹果王”,以3.3万元的高价被人买走,在当时成为佳话。 

  去年,昌平全区3.4万亩苹果实现产值1.16亿元,果农亩均纯收入最高达2.4万元。如今,苹果产业已经成为昌平区主导产业之一。 

  昌平是我国大陆引进日本红富士苹果第一地。由于昌平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东至西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山前暖带,这里温度适宜,光照充足,苹果成熟时期的昼夜温差大,加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又富含多种矿物质,就连日本苹果专家都对这里的生产环境赞叹不已,这就为生产优质苹果提供了可靠保证。 

  然而,优良的自然条件,并不一定能生产出优质的苹果,昌平优质苹果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 

  富士苹果引种的头几年,果农种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反正富士苹果名气大,不愁卖,卖3.5元一斤仍有人排着大队上地头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山东、陕西等地产的富士苹果大量涌入北京,昌平苹果不好卖了,有时一元钱一筐都没人买。 

  “为什么美国的蛇果几十元一斤都有人要,我们的红富士却没人买呢?”昌平人开始反思。 

  不是苹果太多,而是好苹果太少。“大肥”、“大水”,粗放地生产出来的苹果个头不大,味道平平,自然要被别人比下去。 

  要想振兴苹果产业,还得在苹果质量上下功夫。 

  1993年至1995年,昌平连续三年派出技术人员东渡日本学习富士苹果栽培技术,2000年提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全区主要果园推广实施苹果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 

  2000年冬天,正当桃林村果农兰小华眼瞅着一筐筐鸡蛋大小、半红不青的苹果烂在家里焦急的时候,区林业局总工程师刘惠平找上了门。 

  “这果园枝桠巴叉的,不透光又不透风,哪能结出好苹果?这大枝子、大杈子都得锯!”刘惠平看了兰小华的果园说。 

  村里的“老把式”嗤之以鼻:没枝子,咋结果子?好好的枝条锯了,少长多少苹果? 

  刘惠平拍胸脯:“有收益算你们的,搞砸了损失算我的!”碍不过老刘的真诚,兰小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尝试前所未闻的“苹果标准化栽培管理”。 

  剪枝、剪杈不说,每个苹果从开花到采摘,要经过疏花、疏果、套袋、摘袋、转果、摘叶等近10道工序。刘惠平一一讲解示范:疏花、疏果,是给苹果做“计划生育”,这样留下来的苹果才能又大又有营养;套袋,是给苹果“美容”,防止果面被烈日灼伤,产生各种色斑;摘叶、转果、铺反光膜,是为了让苹果全方位接受光照,浑身上下都能变红……“一个苹果至少摸8遍!”兰小华拿出了绣花的细致劲儿来伺候苹果。 

  一年下来,她的果园修剪得敞敞亮亮,树型整齐,长出的苹果由过去的平均100克到现在的300克,由过去的半青半红变成果面全红。看着树上小红灯笼一样的苹果,兰小华乐得合不拢嘴:15亩富士苹果,亩产量虽然从原来的4000公斤降到3000公斤,可优质果率占到了七成,平均每斤卖出了5元的好价钱,当年获纯利6万多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样的苹果,这样的价格,过去桃林果农想都不敢想,这回他们彻底被标准化栽培征服了。“老把式”们坐不住了,纷纷把技术人员往自家地头请。以前舍不得剪的枝现在敢剪了,疏果现在是起早贪黑抢着疏,到2002年,桃林村260亩果园全部实现标准化栽培管理,亩纯效益都达到了6000元以上。有了事实说话,科技人员趁热打铁,把标准化技术一步一步,一项一项带到全区,传授给果农,落实到果园。 

  几年来,昌平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苹果标准化栽培管理推广网络,1100名技术人员下到地头推广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全区3.4万亩果园全部实现了从粗放型管理向标准化管理的转变。 

  标准化栽培使昌平苹果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昌平苹果果个大、果形圆、皮红艳、肉乳黄、香气浓、果汁多、肉脆细、味酸甜、耐运输、利贮藏。优质果率从2000年的30%提高到目前的71%,单果均重300克,果形端正,果面全红,可溶性固形物14度以上,农药残留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