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青箱村:红薯粉铺就村民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1-12-28  来源:桂林日报
摘要:青箱村距离灌阳县城约10公里,坐落在灌阳人的母亲河灌江旁。12月18日下午,记者走到青箱村口,从一间约20平方米的瓦房内传出阵阵拍打声,三三两两的村民从房里扛出一扎扎红薯粉丝在太阳下晾晒。记者走进屋内一看,原来这是村里的一个红薯粉加工作坊。

灌阳县,种植红薯历史悠久,由红薯加工而成的红薯粉远近闻名,深受人们喜爱。人们提及灌阳的红薯粉,都会说到一个同样历史悠久的村落:新街乡青箱村。

青箱村距离灌阳县城约10公里,坐落在灌阳人的母亲河灌江旁。12月18日下午,记者走到青箱村口,从一间约20平方米的瓦房内传出阵阵拍打声,三三两两的村民从房里扛出一扎扎红薯粉丝在太阳下晾晒。记者走进屋内一看,原来这是村里的一个红薯粉加工作坊。

一个用于拌匀红薯淀粉的陶缸,一只大大的开水锅,还有一个装着冷水的缸,这些就是村民们手工制作红薯粉的主要器具。搅拌淀粉、拍打粉团、冷却粉条……5位村民正在作坊内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其中一位村民一手拿着底部有9个圆孔的大木勺,一手用木椎不断拍打勺中的粉团,记者在门外听到的拍打声正是由此而来的。受力后从勺底圆孔挤出的一根根粉条落入开水锅中,一阵翻滚后煮熟,又经过冷水冷却,就被挂起来晾晒,最后成了一捆捆红薯粉。

今年68岁的村民王开发,做红薯粉已有40年的经历,他在作坊内主要负责红薯粉冷却。谈到村里的红薯粉制作历史,王开发撂下手中的活,和几位年老的村民一起说开了。

老人们说,青箱人习惯把加工红薯粉称为“打粉”,村里打粉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据青箱村宗谱记载,明朝洪武初年,青箱村的祖先从江苏来到灌阳定居。先辈们在青箱开垦荒地种植作物,红薯是当时充饥的主要作物之一。有两位村民在湖南江永学会了加工红薯粉的技艺,回到老家传授给村民们。每年农历10月前后,村民们就将红薯挖回家中加工成粉丝,这一习惯在村里代代相传至今。

王开发说,在没有打磨机器的年代,村民们加工红薯粉最难的一道工序就是把红薯磨成粉。村民们手拿红薯,在磨缸中一点点将红薯磨成渣,将其中的淀粉过滤出来。“那时候,一天忙下来,3个人最多只能打50多公斤的粉丝,累得躺上床就睡着了。”王开发回忆说。

如今,除了用机器打粉外,村民制作红薯粉的其他工序仍保留手工。像王开发所在的作坊,5位村民每天能制作600公斤左右的红薯粉。

青 箱村手工制作红薯粉历史悠久,因其口感、味道较好而远近闻名。每到红薯收获的季节,也是村里最忙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红薯粉。村民们不仅自家种红薯、 产红薯粉,甚至到邻近村子收购红薯回来制红薯粉。“以前是村民们挑起红薯粉到街上买,现在是老板提前到村里订购红薯粉,来晚了还买不到货。”谈起村里的红 薯粉产业,村委主任王继王开心地说。

王继王说,村里共有600多户村民,约2000人。据青箱村委近两年统计的数据,村里每年生产红薯粉40多万斤,按市价6-7元/斤来计算,全村仅此项产业就可以收入200多万元,人均收入有1000多元。

当天,记者走在青箱村小巷中,不时听到阵阵拍打粉团声;在村口的田野上,一排排木架子上晾满了红薯粉,三五成群的村民在整理着粉丝。手工制作红薯粉,这一传统技艺如今正引领着青箱村民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