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农技服务搭金桥 致富路上加速跑

发布时间:2011-05-06  来源:贵州日报
摘要:农技服务搭金桥 致富路上加速跑

 

  新闻背景

  四千余家协会吸纳30万会员

  我省农业正在加快推进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转变。在这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全省各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挥了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升农产品专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现代农业一支不可忽略的有生力量。

  近两三年来,我省农技协建设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目前,全省共有农技协4635个,会员304768人。其中,93%的农技协都建立在乡、村两级,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80%的农技协从事种植和养殖农业,少数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

  声音

  农技协会四项作用培育现代农业

  4月20日至22日在湄潭召开的全省农技协经验交流会上,省科协党组书记任湘生把农技协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概括为四个“有助于”:

  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农技协围绕本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专业村、专业乡不断涌现。

  有助于建立与市场有机接轨的高效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农技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零星的农产品汇集起来,疏通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渠道,使农民不仅是生产的主体,还成为市场的主体。

  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农技协根据当地生产的实际需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技协会员依靠科技提高了收入,并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有助于促进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各级农技协以技术为纽带,以致富为动力,通过技术培训、专家下乡、能手辅导等方式,因地制宜培养了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湄潭核桃坝茶叶协会――茶叶专家引路打造生态茶叶“第一村”

  湄潭县核桃坝茶叶专业技术协会诞生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

  曾经的核桃坝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口粮不足100公斤。为了改变贫困面貌,上世纪80年代末期,核桃坝人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多亩,建成了中国西部首个村级茶树良种场。到90年代初,全村茶叶种植已达3000多亩,人均一亩多。

  2003年2月,核桃坝茶叶专业技术协会正式注册登记。协会以“依靠科技,普惠农民,振兴经济”为宗旨,以开展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进茶农增收为目的,经过不懈努力,现有会员1165名,覆盖7个行政村、39个村民组、2744户12126人;茶叶加工大户50户,加工企业2家;茶园总面积13800多亩,湄潭翠芽、绿针、毛针和大宗绿茶远销北京、上海、安徽等地。

  协会带领群众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每年都邀请茶叶专家围绕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三大环节,对全体会员及周边群众进行培训,同时经常派员外出参加学习。现在,协会共有科普示范户425户,茶叶专业户282户,科技带头人53名,涌现出一大批在茶叶生产、销售、服务方面的技术能手,辐射和带动本地及周边农民群众以茶致富,受益2850户12580多人。

  协会带领群众走的是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先后组建和引进三家公司,同时依托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茶叶加工企业,形成了“支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茶农增收,公司发展,基地示范、协会壮大”的良性循环。

  茶叶种植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打造了一派满目青山的乡村风景。于是,协会又因势利导,积极发展乡村茶海观光生态旅游――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售茶、住宿、饮食为一体的四品君茶海公园,以“千壶园”为主格调的黔北民居新村,以及村民自办集吃、住、游为一体的各种“农家乐”,形成独特的茶乡风情,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如今,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核桃坝村,有机茶园达7100亩,户均8亩,人均2亩;拥有茶叶加工企业和大户30户,茶叶年产值达270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达到了5600元。协会2007年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

  遵义县辣椒协会――乡镇能人携手小辣椒做成大产业

  辣椒是遵义县传统产业。2003年1月,遵义县辣椒协会成立,旨在进一步提高科技种椒水平,促进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辣椒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进辣椒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协会聚集了分布在全县30个镇(乡)辣椒产业中的优秀人才,既有辣椒产业的组织管理人员,也有服务辣椒产业的科技工作者,还有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能人。到2010年,全县种椒30000亩以上的镇有3个,10000亩以上的15个,5000亩以上28个,种椒8亩以上的大户10000户。

  协会大力提高辣椒种植科技含量,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每年兴办优质高产示范基地5万亩以上,培训椒农1.5万人(次)以上,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此外还制定了《遵义县无公害辣椒技术规程》,全县22.5万户椒农户均能熟练掌握和应用。

  协会组建了强有力的营销队伍,积极参加各类农副产品交易会,搜集产销信息,进行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动向,拓展市场空间。7年来先后为会员提供信息1000多条,实现的交易量达3万吨,交易额3亿元。

  协会还按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大型加工、营销企业联合创办生产基地,按企业所需签订合同,组织生产,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每年仅与贵阳老干妈食品公司,就签订了10万亩生产协议。同时,引进贵阳老干妈公司到县内投资办厂,动员和鼓励会员积极发展辣椒加工。全县现已有辣椒加工企业1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4家。

  遵义县辣椒协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辣椒产业化建设,辣椒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39.2万亩,产量4.8万吨,产值6.24亿元;虾子辣椒市场年交易量7.5万吨,交易额7.5亿元;辣制制品加工量4万吨,产值4亿元。遵义辣椒誉满全国市场,畅销川、渝、湘、鄂、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大方大田养猪协会――技术骨干指导科学养猪富一方

  2004年,大方县小屯乡大田养猪协会甫一成立,就抓住科学养猪的“牛鼻子”不放。

  协会长期聘请县畜牧局2个畜牧师作为技术顾问,聘用20名经验丰富的骨干分子指导技术普及。2005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1548人次。经过培训,520人成为养猪能手,占培训人数的50%左右。

  在广泛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2005年以来,基地和示范户接待学习参观群众4218人次,帮助1241户群众开展疾病防疫,为1240户养母猪的农户提供配种,为1631户农户提供饲料供给服务,并帮助1334户群众销售肥猪8420头。

  为顺应市场需求,协会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在品种改良上狠下功夫,科学使用饲料和兽药,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猪,生产生态安全的育肥猪。通过努力,协会的育肥猪取得贵州省无公害生猪的产地认定,并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省级验收。

  在大田养猪协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小屯乡生猪生产迅速迈上新台阶,全乡生猪老品种完全淘汰;采用生食饲喂的农户达到90?以上,自配营养饲料的农户达到70?以上,生猪春防、秋防变成自觉行为,养猪效益显著提高。协会会员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500元增加到2010年的5988元。1251户群众在协会带动下科学养猪实现增收,年人均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至2010年的3320元。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