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产品不愁卖 因为难替代

发布时间:2008-01-23  来源:www.cctv.com
摘要:如果一个产品是易耗品,那么他的市场需求就会源源不断,如果功能又是其他的产品难以替代,就决定了这个产品具有很长的市场寿命,但这样理想的产品真的有吗?在河南省沁阳市的南鲁村,记者就找到了这样的产品。


扫帚必需的原料毛竹

  这里河南省沁阳市的南鲁村,正在卸车的是南鲁村的几个村民,他们都是来买毛竹的,这些毛竹是南鲁村人做扫帚必需的原料。

  记者:“你买了多少件?”

  村民:“100件。”

  记者:“买多少?”

  村民:“买100件。”

  记者:“100件有多少斤?”

  村民:“100件1万斤。”

  记者:“1万斤能绑多少把扫帚?”

  村民:“1万斤就是两千把扫帚。”


村民

  这车货一共有5万斤,每家买走1万斤,这车货才刚够5家人用的,货源这么走俏,最高兴当然是这车货的主人郭世龙。

  郭世龙:“你做不做,你做我批发给你点毛料。”

  记者:“我做,你教我我就做?”

  这5万斤毛竹也才只够五户村民一个月的用量,郭世龙马上还要去浙江进货,虽然他一年要拉回来20多车的毛竹,可还是不能满足南鲁村的做大扫帚的用量。

  南鲁村是做扫帚的专业村,扫帚做得多,做扫帚的原料——毛竹一直比较紧张,过去村民都是去邻近几个县批发毛竹,路太远花时间又耗精力,以前当过兵的郭世龙看到市场空白,找到自己在浙江安吉的战友,从浙江把毛竹直接拉回到村民的家门口,虽然是送货上门,但做大扫帚对毛竹的要求很高,太短不够用,太长浪费,郭世龙现在已经很有经验。

  郭世龙:“老做这行,就比较讲究一点,高度是1.5到1.75米。”

  记者:“多少?”


村民

  郭世龙:“1.5到1.75米。”

  记者:“这是比较好的?”

  郭世龙:“对,最高不能超过1.8米。”

  现在,像郭世龙这样毛竹经销商还有10几个人,他们每年要贩运毛竹200万多斤。

  一边村民在忙着购买做大扫帚的原料,另一边做好的大扫帚已经开始卖了。

  记者:“您这一共有多少把?”

  张建功妻子:“120把。”

  记者:“120把,你几天做了120把?”

  张建功妻子:“3天。”

  记者:“3天,一天就做了40把,这么快?”


扫帚

  张建功妻子:“平时春天两天就能做出来120把。”

  记者:“那你现在卖多少钱一把?”

  张建功妻子:“8元。”

  记者:“120把,8元一把,一共900多元钱?”

  张建功妻子:“对”

  三天就赚到900多元钱,张建功一家一年要卖出去近2万把大扫帚,整个南鲁村一年能卖出去近40万把,这些大扫帚不仅卖到河南,还卖到河北山东等地区,但是,就是几年前南鲁村还没有一个会加工制作大扫帚。

  南鲁村以前主要加工制作竹篮,竹筐等竹制品,因为有200多年的加工历史,再加上成规模,在河南省都小有名气,但是近几年,村民却发现这些传统的竹制品越来越没有市场。

  张建功:“现在有很多塑料制品,塑料桶,塑料壶,代替了竹篮子,现在篮子做得就少了。”

  塑料制品颜色样式丰富,而且价格低廉,更多的老百姓愿意购买塑料制品,竹篮竹筐等竹制品销量越来越小,但是另一种竹制品——大扫帚,销量不仅没见小,反而买的人却越来越多,南鲁村编了20多年竹篮的周希龙想到了改行做大扫帚。

  周希龙:“这个20年了,没有替代品,这个东西别的替代不了,为啥,扫地,它不用这个不行,扫地不用这个能行,你得用这个,所以你得看准机遇。”


村民

  竹篮竹筐可以用塑料替代,但是大扫帚却没办替代,而且农村原来的泥土路早已变成水泥地面,用来扫地的扫帚属于易耗品,需要经常更换。

  周希龙:“竹篮要用几年,三年不成问题,扫帚是消耗品,像每年一个家庭扫院子至少得两三个,水泥地扫帚磨得快。”

  周希龙从市场上买回几把扫帚,把人家的拆开,自己重新做,不好重拆,拆了再做,翻来复去,不光研究扫帚怎么才能做得结实耐用,而且还研究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周希龙:“后来想窍门,一般打场都是妇女们干得多,太沉了她们不用,她们喜欢用轻一点的,所以你得根据市场需求,又轻巧,扫起来有劲就行。”

  周希龙采用细小的毛竹枝条,减轻扫帚的重量又不影响扫地的效果,他的扫帚很受市场欢迎,很多村民也学着他改行做起了扫帚,河南是产粮大省,而沁阳及周边的几个县市是河南省小麦的主产区,每年一到麦收季节,晾晒粮食就会需要大量的扫帚。

  周希龙:“用量特别大,有些人家一个麦季要四五把,有的种地多的,他得要十把,西面那个庄来买扫帚最少得20把。”

  张建功:“小麦6月1日就开始割麦子,5月份扫帚卖得是最快的,有多少卖多少,一天150把也能卖,200把也能卖完。”

  南鲁村的大扫帚一直卖得很红火,但到了2003年,南鲁村的张建功发现自己的大扫帚越来越不好卖了,原来因为交通的便利,大量外地的扫帚涌进河南争夺市场,大扫帚也开始有了激烈的竞争,虽然张建功的大扫帚做工精致,但是外形上没有鲜明的特色,与其他地区制作的大扫帚外形上看不出显著的区别,张建工觉得想要在市场上竞争过别人,就必须要让自己的扫帚外形看起来与众不同,大扫帚虽然只是扫地的工具,但也要让人看起来美观大方。

  张建功:“整齐一点,美观,好看,好看就好销了,货卖一张皮,你要是整理不好,不好看,那就不好卖。”

  张建功按照大扫帚的制作工艺,把做扫帚分成四道工序,头一道是选料,每根毛竹上的叶子要求处理干净,第二道是备料,每根竹子都砍到标准的长度,第三道成形,当地人把这道工序称为给扫帚穿上外套。


村民

  张建功:“这就像外套一样,没有外套外观也不行。”

  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用剪子给扫帚修边,当地人把这道工序也叫称为给扫帚理理发。

  妻子:“上完面就一修理,一理发,一梳一理,就整齐了,又整齐又好看,又美观又大方。

  在张建功带动下,南鲁村其他人也开始注意在扫帚的外形上下功夫,每做完一把扫帚一定还梳理打扮一下。

  周希龙:“不刷竹子就在里面窝着,一刷就捋顺了,这就是包装,像理发师一样,包装起来,我们就是理发师。”

  因为质量结实,外形美观,张建功一家一年能卖出近两万把大扫帚,按一把8元钱计算,一年的毛收入有10多万元,南鲁村更多的人改行做起大扫帚,2005年一年做出来近40万把大扫帚,因为有了规模,大扫帚不用再用去市场,经销商开始直接找上门来,这个准备系蝇的就是今天这车货的买主段国合,段国合是温县人,离南鲁村50多里地,每年他要从南鲁村买走近10万把的大扫帚。

  经销商:“手工也好,耐用,其它的老百姓反映差得很,老百姓用户反映好才好,用户反映不好,你说再好也没用,这就是用户满意。”

  2008年,南鲁村也准备成立扫帚合作社,注册商标,把普通的大扫帚做出自己的品牌。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