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河南商丘:小葡萄变成富民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5-06-11  来源:商丘市政府
摘要:一无资源,二无技术,平原的普通乡村如何发展富民产业,如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近日,这个问题在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陈营村找到了答案。

 

  一无资源,二无技术,平原的普通乡村如何发展富民产业,如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近日,这个问题在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陈营村找到了答案。

  在几个“思想前卫”的村民带领下,陈营村“白手起家”,从一棵葡萄树没有到发展万亩葡萄园,从到外地学种植技术到成为国家葡萄标准示范园,从一穷二白的普通村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发展壮大葡萄产业的过程,就像培育一棵葡萄树,从一枝一叶到硕果累累,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品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

  17个葡萄大棚

  想了解陈营村的葡萄“发展史”,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1998年,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陈营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看到按传统“麦茬豆、豆茬麦”种地,辛辛苦苦一年到头白劳作、不赚钱,就开始种植蔬菜,但因卖菜难最终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后来,他们又开始露天种植葡萄,但由于不知道选择优良品种,也没有管理技术,一到雨期,眼看要丰收的葡萄开始大量落果、烂果,干着急就是没办法。用陈营村党支部书记陈汝环的话说,“为了找到一个增收致富的种植项目,陈营村没少折腾”。

  苦尽甘来,回顾曾经走过的路,正是由于这些村民的不停“折腾”,才有了如今的葡萄富民产业。

  “当时我和村里的一些下岗职工商量,要到山东去学习人家的葡萄种植技术,一定要找到一个好项目,带领乡亲发家致富。”谈及当初,陈汝环仍记忆犹新。他介绍,那时听说山东有种植大棚葡萄的,一年一个棚收入数千上万元,他们心动了。

  当时,村里回来10多个县国企的下岗职工,他们思想观念比较先进,经过一家一户地商议,终于有16名村民决定和陈汝环一起去山东考察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就这样,陈营村17名“先头部队”来到了山东,为了节省资金,自己带着干粮和水,终于学到了大棚葡萄种植技术。

  即便如此,这17个人回到陈营村后,村民们对他们学习到的大棚葡萄种植技术仍持怀疑态度,不愿意跟着种植。因为在当时,温室大棚种植技术还比较超前,当地群众没听说过更没有见过,都感觉“用塑料布盖个棚种葡萄不靠谱”。

  就这样,陈汝环他们17人开始带头种植。当年,陈营村建起了17个葡萄大棚,占地70多亩,前去考察学习的一人一个大棚。那时,他们17人可以说是吃住在大棚里,把7元一棵买来的葡萄苗看得跟自家孩子一样金贵。

  “葡萄大棚建起来了,管理技术也学会了,但是销路又成了问题。”6月4日,指着葡萄园内一辆辆外地客商的货车,陈汝环介绍,当时别说指望像现在人家上门收购了,就是自己拉着去卖都没有一个专业的市场,就算跑到商丘的农贸市场去卖,价格也没有保证,拉过去后贱贵都得卖,不然就烂在车上,一文不值。

  一连三四年,陈营村的大棚葡萄都没有发展起来。看着这17个人的17个大棚不赚钱,村民们更不敢跟着建棚。后来,宁陵县农业局知道陈营村在发展大棚葡萄种植,就专门派专家前去指导。根据陈营村的实际情况,专家帮助果农改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又帮助他们对接市场、找销路。一时间,陈营村的葡萄成了“香饽饽”,市场供不应求。

  2002年,陈营村的17个大棚进入“旺盛期”,年亩均收入万元以上。在当时,这么高的收入在全县第一。看到这17人靠种葡萄致富,村民们纷纷跟进建棚。但那时,种植技术一般只传授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度又让葡萄产业发展缓慢。

  10年存20万元的承诺

  建棚单打独斗,销售各自为战,传授技术又只传给近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时身为陈营村“领头雁”的陈汝环急了,他决定改变这个局面。

  进棚入户,陈汝环把原来一起去山东的17名“先行者”叫到一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样小面积种植,还要自己去跑市场、找销路,如果大家都发展大棚,形成规模之后,外地客商才会来村里上门收购,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同时,为打消一些村民的观望心理,尽快发展葡萄大棚,陈汝环给村民们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他向大家承诺:一家种植10亩大棚葡萄,10年之内保证存款20万元。这个承诺就像一个炸弹,在陈营村炸开了锅,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陈营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短短四五年时间,陈营村约2000亩土地种植了1600多亩大棚葡萄,同时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葡萄种植。如今,以陈营村为中心,形成了1万多亩的温棚葡萄种植产业园,陈营村的葡萄园也被农业部定为“葡萄标准示范园”,并多次派专家现场指导。

  面积扩大了,市场对接了,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就成了重中之重。为此,在县、市农业专家亲临指导的同时,陈汝环还经常跑到郑州、北京请葡萄种植专家,给果农不定期培训种植技术。如今,尝到了甜头的陈营村村民也知道技术的重要性,只要是有农业专家到村里来,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去参加培训,都怕少听、少记一句管理技术。

  6月4日,在陈营村葡萄园内,许多葡萄棚旁边有不少新栽的葡萄苗。看到记者不解的表情,陈汝环介绍说,葡萄树要10年更新一次,这些新栽的葡萄苗就是果农更新换代的新品种。按传统,葡萄新栽苗要三年才能挂果,但是在陈营村,掌握最新种植技术的村民们,可以实现一年挂果。

  “现在我们的葡萄要比周边的早上市20多天,价格每公斤也高出一两块钱。”拿着一串刚刚采摘的葡萄,陈汝环介绍,陈营村的群众比较爱创新,专家教果农给葡萄覆一层膜,果农就摸索着创新,如今实现了四层覆膜,连专家也惊叹不已。

  确实,记者看到,覆四层膜的葡萄已大量采摘上市,而覆一层膜的葡萄才如花生豆大小,上市时间要晚20多天。运用覆膜技术,陈营村的果农实现了葡萄错峰上市,早中晚各个时期都有葡萄成熟,拉长了果期,更增加了收入。

  陈营村的“三驾马车”

  陈营是个行政村,下辖陈营、黄楼、刘庄三个自然村。从199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陈汝环就开始思考,如何实现三个村齐头并进发展?为此,今年53岁的陈汝环没少费脑劲。

  在陈营村采访,除陈营的葡萄种植产业以外,黄楼的运输队、刘庄的养殖业,都是远近闻名的致富产业。因此,当地群众都戏称,“种植、运输、养殖”是陈营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我们村的群众思想观念都比较先进,对新生事物也容易接受,大家都愿意寻找、发展新的致富产业。”说起本村的情况,陈汝环如数家珍。他介绍,该村群众发家致富后,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全村的大学生很多,老百姓的文明素质也高。

  学业有成的陈营学子虽在外地工作,却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充分与市场对接,陈营村以三个主导产业为中心,分别成立了葡萄种植、养殖和运输三个专业合作社,引领群众抱团发展、共同致富。为帮助家乡发展,从陈营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在网上发布葡萄供求信息,帮助运输队联系配货。

  每年,陈营村都会组织在外打工人员召开座谈会、茶话会,通过他们掌握的信息,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并把家乡的发展情况通报给他们,让他们在外多宣传推广家乡。

  小葡萄发展成富民大产业。如今,陈营村葡萄园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温棚葡萄种植区,每当乡亲们说起葡萄产业,都会提起陈汝环,称赞他是“村里的功臣”,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致富门路。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