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致富经:一个不幸女人的悲喜财富

发布时间:2013-03-15  来源:央视网
摘要:这些其貌不扬的东西,董艳妮为什么会把它称作黄金呢?您别小瞧了它,这些东西,董艳妮在2012年卖出了一千多万元。靠着它,苦命女董艳妮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女强人。可是,事业有成、性格泼辣的董艳妮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会经常像这样控制不住情绪,掩面而泣。

 

致富经:一个不幸女人的悲喜财富

  董艳妮:宝宝,我们成功了,你看到了没有啊?

  她叫董艳妮,她的故事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人人都说,这个女人的命太苦。

  村民周柏金:董艳妮,我怎么不认识呢,她的妈妈是一个神经病。

  村民董正海:家里蛮穷,贫穷得很。

  村民董正生:第一个老公是跑了的。

  记者:跑哪去了?

  村民董正生:不知道。

  村民周友生:好赌啊,不干活,游手好闲的。

  村民周柏金:刚结婚,把孩子一生下,还没满月,她老公就跑了的。

  董艳妮:到现在,我大儿子一眼都没见过他爸爸。

  而让董艳妮在整个湖北省都出了名的,却是地里长出的这样一种其貌不扬的东西。

  董艳妮:它跟土一样的颜色,你看都看不到。每天到地里干活高兴得很,像捡黄金一样的。

  这些其貌不扬的东西,董艳妮为什么会把它称作黄金呢?您别小瞧了它,这些东西,董艳妮在2012年卖出了一千多万元。靠着它,苦命女董艳妮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女强人。可是,事业有成、性格泼辣的董艳妮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会经常像这样控制不住情绪,掩面而泣。

  董艳妮: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结尾也是结尾得很好,唯一不好的就是他不在了。

  这种从土里挖出来的东西到底能干什么?董艳妮口中说的好故事又是个什么样的故事?那个不在了的“他”又是谁呢?

  从记事起,董艳妮就知道自己的母亲跟别人的母亲不一样。

  董艳妮:从我记事以来,她每年每年都犯病,实在没钱的情况下,就是用绳子把她捆住。那次把她捆在那个床上,我们只有一张床,我们四个人都在那个床上睡,她就使劲使劲掐我的脚,掐得我哭,我爸爸就骂她,后来就把她捆在窗户上。

  姐姐董海燕:我妈有精神病,看我妈妈那个样子,我们两个一下就吓呆了。

  母亲的病发作起来六亲不认,董艳妮姐妹俩的童年是在惊吓中度过的。而更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董艳妮结婚后的第二年。就在她刚生下孩子的第29天,孩子的父亲就突然出走,十几年再也没有露面。

  董艳妮:那他走了就没有回来过,从儿子29天,走了没回来,一直到我儿子现在13岁,他也没有见过我儿子,我儿子也没有见过他。

  直到四年前,董艳妮才找到了前夫,并且跟他离了婚。

  董艳妮:因为我儿子跟他长得很像,我看他走路那个姿势,我看到了我就会去说他,我说你不要那样走,那样走我看了烦。我就特别恨,我说我难道这是恨我儿子还是恨我前夫?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后来我知道了,我是恨他,不是恨我儿子。

  在痛苦和怨恨中度过了小半生的董艳妮不会想到,就在她33岁那一年,另一个男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而他们的相识,开始于网络聊天。

  董艳妮:在聊天,聊了差不多一年吧,聊了有一年多,我说我还从来没和网友见过面,我说我们约个时间见面见一见怎么样。他说,可以啊。并且,第一面见到他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他。

  记者:他喜欢你吗?

  董艳妮:他没拒绝,没拒绝就是喜欢了。

  他叫沈风华,两个人很快就陷入了热恋,并且结了婚。

  董艳妮:我都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好的男人,又宠我又疼我。不管他做事多累,每天回来肯定是“老婆我回来了”,然后就抱一下。

  可这桩婚事在沈风华的老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村民黄怀姣:很惊讶。因为沈风华人长得很好啊,个子大概有一米八吧,长得挺帅的。董艳妮长得也就那样吧,大家都能看得到,是吧?

  董艳妮:黑咕隆咚的,还带个儿子,你还要了。就这样子说我。我说,怎么了,我魅力好啊。

  姐姐董海燕:还不是都羡慕啊,过来这边都羡慕啊,就说找找找,你妹妹的命运总算转转运了,找个妹夫又年轻又漂亮。

  所有人都说,董艳妮这次转运了。沈风华给了董艳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同时,另外一样东西也走进了她的世界。这个东西给董艳妮带来了绚丽的财富,但也让她的人生跌入了冰冷的谷底。

  这些生长在土里长得很像小芋头的东西就是董艳妮赚钱的法宝。可是,这个东西可不能直接吃,因为它有毒。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记者:您认识这个吗?

  消费者:认识,这个也是芋头。

  记者:这个是芋头,这个是什么?

  消费者:这个是芋头,这个不知道是什么。

  消费者:这个搞不懂。

  消费者:不知道。

  很多人都认识芋头,但是却不认识它。您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有个好听的名字――半夏。半夏,是一种中药材,目前全世界的产地只有中国和日本。在很多止咳化痰的中成药中,都有半夏这一味药。

  在半夏生长的湖北农村,不认识的人就当它是野草,而认识半夏的老百姓就去地里挖野生半夏卖钱。

  村民董正生:我们这的很多老人都挖去卖。

  村民周友生:卖十几元钱一斤。

  村民董正海:几元钱一斤,他们都挖了的。

  野生半夏从几元到几十元一斤不等。看着半夏有着不错的经济效益,董艳妮的公公就开始研究人工种植半夏。他最开始就是在这两棵桔树下埋下了38棵种子。

  董艳妮的公公沈走元:从试验到繁殖,大概是七年,七年时间发展了将近十亩田。

  可是勤勤恳恳的老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了七年时间才种植成功的半夏,别人居然都不认。

  董艳妮:我拿去给别人看,别人一看,有的人手都不拿,不要不要,不是半夏,不是半夏。

  董艳妮的公公沈走元:他说,你这不是荆州半夏,你这根本不是半夏。

  自己辛辛苦苦种了七年,怎么就不是半夏了呢?这是野生的半夏,这是老沈种的半夏,个头相差好几倍。当时市面上很少有人工种植的半夏,药材商们就一口咬定老沈种的不是半夏。那天,董艳妮的丈夫从药材市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把事情一说,他的泼辣媳妇董艳妮来了主意。

  董艳妮:别人说不是半夏,你就相信了?我说,要看它是不是半夏,我们得亲自拿去鉴定。他们如果说不是半夏,我们就不发展了。

  第二天,董艳妮就拉着丈夫来到省药监局进行检测,而检测结果让他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董艳妮:是半夏,并且你们的含量还很好,品质也很好。

  董艳妮的公公沈走元:大家都高兴了,证明了我们种的是半夏。

  七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一家子都很兴奋。董艳妮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扩大种植面积,她想带动农户一起种植,可农户们的反应如同泼了她一盆冷水。

  董艳妮:自己认为的办法还挺好的,就跑去打印了很多那样的半夏的种植、半夏的经验、半夏的管理,都把它打在上面,发给那些农民让他们来种,我们来辅导他们种。发出去之后,有去无回,一个都没有来种的。

  村民冯耀辉:种植方面没有经验,谁都不清楚。

  村民黄怀姣:怕投进去的本钱收不回来,因为这个药材,谁也不知道前景是什么样的。

  村民伍文贵:不怎么值钱。

  记者:为啥觉得它不值钱?

  村民伍文贵:因为她说田里到处都有。蛮普遍的话,它值什么钱?

  很多人觉得野生半夏资源丰富,没必要费时费力去种植。可是董艳妮觉得,野生资源早晚会枯竭,人工种植半夏一定大有前景。

  董艳妮:药用价值很多。比如咳嗽,谁都会咳嗽,只要是咳嗽它都能用得上的话,市场需求就会很多,不会饱和。

  她的想法也得到了湖北省药监局的支持。

  湖北省中药材协会会长张娜萍:野生的和种植的,它们在产品的品质上应该是一致的,野生资源是越来越贫乏,所以说现在,我省的荆半夏大规模的种植,对于市场的需求,国内外的市场需求,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就在董艳妮夫妇琢磨怎么让大家接受人工种植半夏的时候,他们的机会来了。2009年,当地电视台举办了一场创富英雄比赛。董艳妮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让丈夫去报名参赛。结果,丈夫在海选就被淘汰了。这回,董艳妮不服输的劲上来了,性格泼辣的她居然直接找到了电视台。

  董艳妮:我说,怎么这样子啊。我就去找他们外面的那些记者,我说,你们什么创富英雄啊,创富英雄,怎么我们创富了,你们不认可呢?

  湖北电视台记者王宁:因为当时我们的比赛是很激烈的,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没有一个选手回来找我们要求重新去考虑他,董艳妮是唯一一个。她跑过来说,你们没到我们的场地去看,你怎么知道我们的项目不行呢?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有点泼辣,但是很自信。然后我们就是又研究了一下,去他们的场地看了一下。

  董艳妮:没过几天,就有人去我们的场地看了。我说,你一定要让他们让我晋级,你要不让他们让我们晋级,那我这个很好的东西你们就不知道了,我说这是荆州的特产。

  去种植基地考察之后,主办方破例让董艳妮参加下一场海选。这一次,董艳妮亲自上阵,还闯进了十六强。这下,董艳妮火了,她的半夏也火了。

  湖北电视台记者王宁:当时节目播出完以后,很多这种电话,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包括我们台里内部也会去问,这个半夏怎么种植,是不是真的这么赚钱?

  董艳妮:就是手机不停,不敢开机。

  2010年,董艳妮夫妇牵头成立了合作社,有几十户农户加入,半夏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500万元。2012年,他们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董艳妮:我们又评上了幸福家庭,还给我们录了像,那个东西我藏起来了,我觉得一点都不幸福。

  原本事业家庭双丰收的董艳妮,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这时候,好不容易才拥有幸福的她不会想到,灾难即将接二连三地降临在她身上。

  2012年初,中药材价格突然暴跌,成品半夏从每斤90元降到了40元。屋漏偏逢连夜雨,董艳妮夫妇新承包的一百亩地因为被大雨淹了,颗粒无收。董艳妮的丈夫在地里连续忙活了半个多月,2012年4月28日那天,丈夫回到了家,他进门时和往常一样,还是给了董艳妮一个拥抱。可这个拥抱,却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个。那一天,董艳妮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董艳妮:他睡觉很快,可能也是累了吧,几分钟的时候,我就听见他打了一声呼噜。我说,老公,你这么快就睡着了啊?他没理我。不到五分钟,我就听见咳嗽了一声,就听到喷药的声音,咔咔咔三下。头就这样子,很难受很难受,头也没有看我。我说,老公,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我就看他没有理我,我就从那个地方走过来,走到这个地方来。我说,老公,我怎么可以帮到你啊?我老公他就用手摸到我屁股这里,然后就掉下去了。我当时就开着窗户就喊,救命啊救命啊,快点救救我老公啊!

  董艳妮的呼救声引起了街坊们的注意。

  邻居李萍芝:你们有人喊救命。我说,哪里啊?他说,你们三楼的。我说,快点上去看看去。

  可是当邻居们上楼时,一切都晚了。短短几十秒,因为哮喘发作,董艳妮的丈夫再也没有醒来。那一年,他们的孩子才刚满一岁。

  这张照片是在丈夫出事前的一个月照的,还没有机会挂起来。这个家曾经是董艳妮觉得最温暖的地方,而现在,她几乎不敢回来,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有丈夫的影子。那个世界上最爱她的男人走了,董艳妮能做的就是看着他的照片默默流泪。

  董艳妮:不相信他现在离开了啊,我很爱他,就标了一个“爱”。

  现在,董艳妮经常在和丈夫最初相识的QQ上留言,虽然她知道,沈风华再也看不到了。

  然而,灾难还没有停止,就在丈夫去世后的第九天,董艳妮的母亲也因病离开了人世。两个月之后,她的公公又被查出了肾癌。董艳妮的天,塌了。

  董艳妮的公公沈走元:儿子死了,我病了,我真的接受不了。

  沈老爷子还没从失去儿子的打击中恢复过来,自己又被查出了癌症,这时,家里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董艳妮一个人身上。

  姐姐董海燕:那时好像精神崩溃了一样的,不吃不喝,整个人就坐在那里,像个傻瓜一样的,傻乎乎地看着,那几天瘦了20斤。

  村民黄怀姣:先是她老公去世了,然后接着她母亲去世了,接着她的公公又得了肾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整个天都是要塌下来的。周围人看着她,这个女人肯定站不起来了。

  所有人都觉得董艳妮这次肯定站不起来了,都没想到,半个月之后,她又出现在半夏种植基地上。

  董艳妮:一下子,好好的一个家,什么都没有了,爸爸又病了,如果我这样再一倒下的话,这个家怎么过?孩子怎么办?老人怎么办?必须得走下去。

  董艳妮的做法让人对她佩服不已,大家都说这个女人不简单。

  2012年,湖北电视台也再次对她进行了报道。而在那次采访过程中发生的一幕,让记者王宁至今回忆起来都十分动容。

  湖北电视台记者王宁:采访过程中有一幕特别让我感动。因为他们在扩大种植基地的时候,在江北农场,扩大一百多亩地。沈大哥走之前是在那个地里忙活,他们的半夏出现了问题,苗子长不出来。然后,在沈大哥走后的十几天,董大姐在从阴影中慢慢走出来的时候,她觉得她要继续奋斗,完成丈夫没有完成的事业。她去看的时候,那些半夏苗长出来了,董大姐当时跪在地上,她说,老公,你一路走好。

  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董艳妮坚强地站了起来,她要勇敢地走下去,可是接下来她的做法却让所有人都不理解了。

  董艳妮:大家都说,你这是干什么啊?不是玩火吗?

  半夏都是每年6月收获,从地里挖出来蜕皮,放在太阳底下晒成干品卖给药材商。可就在去年6月,董艳妮却对社员们说,今年的半夏,不许挖。

  董艳妮:这个就是鲜品,这个就是干品。三斤鲜品加工成一斤干品。

  村民黄怀姣:必须要在6月份,6月份正是暑天,温度是最高的季节。你要是过了这个季节,雨水也多了,当天晒不干,半夏就烂掉的。

  村民伍文贵:不晒,半夏就坏了,就起脓了,半夏就衰了。

  如果在6月最热的时候不挖半夏,那么就没法晾晒,药材商就不会收购。农户们心里越来越急,他们不明白董艳妮到底在等什么。转眼到了8月,董艳妮一声令下,说可以挖半夏了。可这时候的半夏谁会来收购呢?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是,他们这边刚挖出半夏,那边就有大车拉走,短短一个月,他们的半夏全都卖出去了。那么,这些鲜半夏都卖到哪去了呢?

  董艳妮:销往甘肃,他们需要鲜品。

  不卖干半夏,直接卖鲜半夏,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情况。董艳妮之所以这么做,源自她的一个发现。

  董艳妮:到6月份的时候,气温都超过30度了,半夏就已经停止生长了。甘肃那边就不一样,甘肃那边到7月份的时候还没有超过28度,它就一直还是能生长。

  村民彭江海:这边的气温比较高,高了以后,半夏就要休眠,就不生长了。甘肃那边气温适宜,它的生长期长,它的产量高。

  记者:能长这么大个儿,人工种植的。那甘肃能长多大?

  村民彭江海:能长这么大。

  记者:这么大?

  村民彭江海:比这还大的都有。

  记者:咱们的一亩地能收多少半夏?

  董艳妮:咱们的一亩地,好的有一千斤,不好的有几百斤。

  记者:那甘肃呢?

  董艳妮:他们就多了,不好的有两千斤,好的有三千多斤。

  因为气候不同,湖北的半夏产量低,而到了甘肃的土地,湖北半夏就可以继续生长,产量翻上好几倍,所以甘肃种植户每年8月都会来湖北收购鲜半夏,回去继续种在地里,让半夏继续生长。

  董艳妮:算一笔账:三斤鲜半夏加工一斤干半夏,可以卖40元;三斤鲜半夏从地里面直接一挖出来,调给他们,我还可以卖45元。

  虽然推迟两个月挖,但鲜半夏利润更高,而且省去了每年三十万的晾晒费用,这个策略让董艳妮的合作社在2012年销售额达到了一千多万元。她还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一家大型企业主动上门和她合作。

  徐智斌:她是承担了她丈夫的事业,她一直想把它做大。我们和她是个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合作,她种的半夏我们包销。

  走过风风雨雨,如今,董艳妮最大的心愿就是抚养好两个孩子,照顾好公公婆婆,把半夏事业做大做强。在我们采访的最后一天,董艳妮说,她想去丈夫最后日夜操劳的那一百亩地里去看看。

  董艳妮:宝宝,你看到了吗?我们成功了。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