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产业带动致富,需要致富典型带路。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寻找基层致富样本”系列报道,将最真实的致富故事呈给读者。
不期而至的“倒春寒”,让杜建明格外忧心:雨天给泥鳅喂食,易感染病菌,影响泥鳅成长。
杜建明将调配好的饲料搬回看护房,双眼还紧紧盯着天空。3年前,从事建筑行业的杜建明一定想不到,他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泥鳅养殖能手,在株洲县淦田镇和堂市乡,拥有两个上规模的养殖基地。
从城市到农村,杜建明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航电枢纽库区被淹没的农田,怎么会变成“聚宝盆”?失去生产资料的移民,他们将何去何从?4月9日,记者到当地寻找答案。
做包工头,他积累了第一桶金
从株洲县县城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淦田镇淦田村。连接湘江的一处回水湾,就是杜建明的泥鳅养殖基地。
300多亩的水面,被田埂区分成一口口池塘,水草边偶尔探出手指粗的泥鳅。
“基地饲养泥鳅有500万尾,今年要卖25万公斤,预计有700万元的收入。”杜建明告诉记者。
杜建明有着成功农民企业家的姿态。出生在荷塘区金山街道太阳村的他,年轻时卖过门窗,进过企业,但事业一直没起色。直到2002年,他组建了一支建筑施工队,到市区承揽建筑工程,终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是农民,离开了土地心就慌。”杜建明说,在2012年事业最辉煌时,他选择急流勇退,成立株洲康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养泥鳅。
做田园梦,他要打造泥鳅示范园
在泥鳅基地的看护房内,杜建明和记者聊起了泥鳅养殖经。
“养泥鳅可是技术活,不仅要定期给水消毒,还要防鸟和虫。”杜建明说,眼下正是泥鳅繁殖季节,喂养泥鳅要“抠”一点,如果让泥鳅长得太肥,产卵时人工挤卵容易伤害幼苗,导致产卵率低。
“去年只卖出40万元的泥鳅,因为大部分被鸟和虫吃了。”杜建明说,去年8月中旬,他发现田里的泥鳅越来越少,守在田间查原因,才发现白鹭和蜻蜓是罪魁祸首。
吃了暗亏的杜建明一咬牙,投资30多万元,在基地架设起尼龙网。田间的抽水增氧设备,也重新安装到位。
上个月,杜建明因为一个“洋订单”激动得好几晚没睡觉。原来,一位韩国客商考察了他的基地,并且签订了合同,所有产品可直销到韩国。
“现在不愁销路了,我准备扩大规模,建标准厂房,开发泥鳅深加工。”杜建明告诉记者,几年下来,他已累计投入500多万元,他计划在堂市乡建一个蚯蚓养殖基地,用蚯蚓做饲料,提高泥鳅的营养价值,打造泥鳅养殖示范园。
做引路人,带领移民创业
“一人富了不算福,带动周边村民才能把产业做大。”杜建明还有更大的梦想,免费提供泥鳅幼苗,带动周边村民养泥鳅。
因为航电枢纽蓄水,周边部分村民的农田被淹没了,这些村民就成了生产安置移民,杜建明把他们请到泥鳅基地做事,每人每月发2000多元的工资。
易光明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基地负责喂养泥鳅,慢慢地也掌握了技术。“我今年也准备流转80亩农田养泥鳅。”易光明告诉记者,泥鳅种苗杜建明都会免费提供,还帮他们销售。
目前,株洲县移民部门已将杜建明的泥鳅养殖列为帮扶项目,去年支持4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移民直接或间接受益,我们将加大扶持力度。”株洲县移民局局长刘世新说,他们将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基地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