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马殿春带领汪清县东新村村民种木耳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14-03-14  来源:新文化网
摘要:42岁的马殿春是汪清县天桥岭镇东新村村主任,他在这里土生土长,当过厨师,开过饭店,2000年时出国打工,5年后又回到家乡。他发现家乡和5年前比没多大变化,乡亲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耕种,靠天吃饭。而此时,汪清的不少村已经搞起了特色经营,邻村不少农民都富了起来,这让

 

马殿春带领汪清县东新村村民种木耳脱贫致富

  42岁的马殿春是汪清县天桥岭镇东新村村主任,他在这里土生土长,当过厨师,开过饭店,2000年时出国打工,5年后又回到家乡。他发现家乡和5年前比没多大变化,乡亲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耕种,靠天吃饭。而此时,汪清的不少村已经搞起了特色经营,邻村不少农民都富了起来,这让马殿春心里很不是滋味。

  “凭啥别的村就比俺们村富?俺们差啥呀?我就想争口气!”马殿春决心带领村民干点什么,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村民的支持。

  开饭店时,马殿春就有个乐善好施的名声,小来小去的账他都不算,还经常掏钱资助贫困户。他以前还承包过镇政府食堂,从不斤斤计较,为人仗义直爽,很多干部都认为他是个有头脑的年轻人。2007年,35岁的马殿春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

  做什么产业好?汪清县号称木耳大县,木耳产业是很多村的特色产业,让很多村民致了富。东新村也有不少村民种植木耳,但因为产量小,没形成规模,每年到收购木耳的季节,销售成问题,价格也上不去。马殿春认为,现在市场上木耳价格高,是个好项目,关键是要做大规模。

  “要让那些收购木耳的,到我们村一下就能运走几车皮,不用再往别的村跑了,这样我们既不愁卖,价格还能上去。”马殿春把这个想法和村民们一说,得到了大家一致响应。可怎么提高产量呢?

  种木耳,需要大块的土地摆放木耳菌袋,还需定时浇水。村民一家一户养木耳,就放在自己地里,用柴油机浇水,费电费钱,成本高,效果差。马殿春大胆决策,他要在村里建木耳摆放基地,把村民的木耳都放在一处,统一管理,统一浇水,统一收费,统一养殖,统一销售,形成规模。他的大胆设想得到了上级政府的支持。水泥、木材、30多座灭菌炉、4000多米砂石路、65口井、建设专用电线,天桥岭镇政府先后为东新村提供了价值500多万元的物资支持,马殿春终于建起了两处面积共计32公顷的木耳摆放基地。东新村的木耳产业从原来的不足500万袋发展到2013年的2100万袋,总产量828吨,产值6300万元,仅木耳一项村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万多元。东新村一跃成为汪清最大的木耳种植大村,每到收购季节,外地大车成群而来,马殿春带领村民们统一销售,统一定价,村民们数钱数到手发软。

  47岁的村民陈继富见证了东新村由穷变富的过程。他在村里当会计,以前自己种点木耳,但收入不多,2013年,他光种木耳就收入了7万多元,现在他开着一部小轿车,脸晒得很黑,但笑容很灿烂。“俺们整个村现在有50多台小轿车,马村长年轻有为,敢想敢干,带着群众打出一片天地,这两个木耳基地就给俺们解决了大问题,谁不说他好。”陈继富说。

  38岁的村民张勇告诉记者,以前东新村穷,出去都抬不起头,现在不一样了,家家都种木耳,这几年收入都不少,“出去说是东新村的,别人都刮目相看。木耳基地搞了几年,马殿春自己却直到去年才开始参与养殖木耳,他告诉记者,他要先把村里这些基础建设搞起来,让村民富裕起来,走上正规发展道路,再干他自己的事。“这是我的家乡,我从小在这长大的,我应该为它做点事。”马殿春说。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