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是台头镇的西瓜种植大户,在他承包的设施大棚里,满棚的秧苗已经开始坐果。 “一年种两季,春天种西瓜,秋天种蔬菜和一小部分西瓜。这样一个棚纯收入,现在,春季能达到一万多,秋季能收七、八千块钱。”
郝建说,自己从2007年开始种植冷棚西瓜,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三百多亩地,七十多个棚。今年五月份,镇里打算举办西瓜节,眼下他正在加紧管理,并实验在部分大棚里采用一些模具,给正在生长的西瓜定型。将来他的大棚里不仅能生产出圆形的西瓜,还会有方形和菱形的礼品西瓜。
台头镇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盛产的西瓜尤其出名。数百年来,台头西瓜的种植模式传统单一。2006年,镇农委帮助瓜农从山东省引进了冷棚嫁接西瓜技术,破解了长期以来西瓜重茬病害严重,制约西瓜扩大经营的瓶颈,农户种植收入大幅度提升。台头镇农委主任郝润祥说:“大棚西瓜终究是设施农业,基本无风险,只要管理到位,收入相对稳定。而且效益比陆地西瓜高的多,近两年都在2元钱左右一市斤,一亩地能产7、8千斤,所以说2亩地的棚一年销售好了都能卖到3万元左右,一年如果种两茬,不管是瓜瓜连坐,还是瓜菜连坐,效益都是很客观。比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收入要强很多。”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西瓜种植模式也在不断增加,暖棚、冷棚、小拱棚及陆地等多种模式交叉种植,实现了西瓜错期上市。郝润祥说:“一般陆地西瓜早上市能卖到一块多钱,正常情况下每亩6、7千斤,如果管理好了,一亩地平均达到5000,而且能覆薄玉米,每亩地还能产1000斤一亩,所以在农产品来说,陆地种植来说,它是收入效益最高的,每亩地平均收到4、5千。”
为了让人们吃到优质的台头西瓜,他们大力实施“精品西瓜”项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模式,并制订了《台头西瓜标准》。郝润祥说:“在种植上,也是按照《天津市台头西瓜标准化生产》的标准生产,从种植到收获全程按照标准生产,一标生产,这样基本上上市的西瓜都是优质的而且还是无公害的。”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共有,台头镇以镇政府牵头成立西瓜协会,会员是18个村的集体会员,其中包括3000多个个体会员,六家西瓜合作社。通过所有合作社的共同努力带动整个西瓜产业的发展。
今年,台头镇政府将在5月中旬举办西瓜节,进一步扩大台头西瓜的品牌影响力。郝润祥说:“考虑到有地理产品标志的金子招牌,将来也要发展壮大西瓜产业,年初也制定了一个西瓜的发展规划,在扩面的基础上增加设施面积,力争在五年之内,增加设施面积五千亩,增加陆地面积一万亩,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格局,这个设想如果实现后,效益和产值都能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