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嘉定区毛桥村向生态小康村迈进

发布时间:2007-10-24  来源:上海农业网
摘要:村内小桥流水,屋舍白墙黛瓦,洁净的石板路蜿蜒伸展,人们怡然自乐,一派江南水乡的清新韵味。
  村内小桥流水,屋舍白墙黛瓦,洁净的石板路蜿蜒伸展,人们怡然自乐,一派江南水乡的清新韵味。 

  这里是全国3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的上海嘉定区华亭镇毛桥村。村支书陈锡明告诉记者,已经是房子美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的毛桥村,正在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小康型新农村迈进。 

  以惠农为目标。走进毛桥村,记者在村口的健身场地遇到了54岁的村民陈琴芳。她告诉记者,一年前的毛桥村还是“河水臭、河岸灰、环境差、农民愁”,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嘉定城区工作和安家。陈琴芳说:“去年1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十多人正聚在村里小店旁聊家常,华亭镇的钱锦良书记来了。他开门见山,说要改造农宅办‘农家乐’,资金呢,政府出一点,个人掏一点,大家一听都说好。”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钱锦良告诉记者,毛桥村农业原始生态保存较好,他们邀请了同济大学、江南设计院等做了总体规划,设定的原则就四个字:保留改造,一定要留住乡村的原汁原味。钱锦良说:“改造时,我们实行‘一家一品’,有人不喜欢统一的红褐色窗棂,我们就还让它呈现原来的白色。就连河边一棵树,是弯的,我们也就让它弯着。”在改造前,镇村两级领导给村里每家每户都发一张征询表,征求对改造方案的意见,结果得到了100%的支持率。 

  去年2月到6月底,毛桥村改造了一期105户农宅。在农家院舍改造上,保存江南民居原貌,让房舍呈现白墙黛瓦的风格,凸显江南农家特色;在村内硬件设施上,拓宽了路网,整治了河道,重新铺设了自来水管,在房前屋后铺设大片绿地;在村容景观上,依据毛桥村的原生风貌,随高就低,修桥补路,造林补绿,提升了绿色田园的品位。 

  陈琴芳高兴地告诉记者:“改造之后的毛桥村是‘河水清、河岸绿、环境美、村民乐’,路也宽了,房子也清爽了,河里也有了小鱼小虾。真是感谢政府为老百姓做了大好事。”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我们看到了方向。”钱锦良表示,“毛桥村第一步改造完成后,就进入第二步新型农业产业培育阶段,形成独特的农家休闲旅游产业,第三步,再通过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毛桥村品牌效应。” 

  以产业为支撑。村里95岁的阿婆朱华珍拄着拐杖,领记者参观她家的“百年老屋”。她告诉记者,这房子是她公公年轻时建造的,如今在改造中,这老屋成为重点保护对象。现在这“百年老屋”已经成了毛桥村的一大景点,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朱华珍阿婆家的“百年老屋”,只是毛桥村发展绿色农业旅游的亮点之一。陈锡明介绍说,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能否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毛桥村充分利用通过村舍改造获得的“名片效应”,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发展农业旅游之外,毛桥村还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现代农业,一方面发展传统品牌农业,培育驰名中外的主导产品“上海白蒜”和“毛桥水蜜桃”;另一方面引进培育有商业价值的现代农业产品,如种植哈密瓜、扩展葡萄园。此外,毛桥村还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她去年将瓜果培育工作室设在毛桥村的农业园区内,毛桥村48岁的村民刘善宝就是首位受惠者。他说:“我们夫妻都种田,现在种的不再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产品了,而是能赚大钱的新品瓜果花卉,手中种田的技巧也能派上用场。同样种地,过去种一亩,一茬只能挣到千把元,现在至少5000多元。农广中心的技术员每周都来指导,而且销售也不用自己操心。” 

  陈锡明告诉记者,在产业驱动的支撑下,毛桥村200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44元,略高于上海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98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8%。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