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上海建成1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布时间:2010-04-01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摘要:农民合作社,在几年前还是一个新鲜名词。但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建成1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市郊22万户农民为农业产业化、为增收致富展开热热闹闹的闯荡。

 农民合作社,在几年前还是一个新鲜名词。但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建成1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市郊22万户农民为农业产业化、为增收致富展开热热闹闹的闯荡。

  几天前,在市农委牵头下,来自市郊的众多农民合作社欢聚一堂,举行了全市首次“示范合作社理事长联谊会”。这是一场“大联欢”,也是一次“大检阅”。我们不禁好奇:这些农村带头人聚在一起谈什么?经过几年的探索,郊区合作社到底突破了哪些发展瓶颈?令人欣喜的是,1800多家合作社的身后,已经铺展出一张“三农”成绩单。

  向产业链要增收空间——

  农民拿到了多次分红

  相比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实施规模经营,对产前、产中、产后都进行统一指导和服务,不仅会降低农资采购等成本,还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并以统一的品牌“抱成团”走向市场,这就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挖掘出了更多的增收空间。不少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发现,他们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交售给合作社,不仅价格要高出小商小贩出的价,亩产值明显提高,而且年终还可获得合作社的分红。

  眼下,崇明健绿花菜合作社旗下的农户纷纷拿到了自己的分红。据介绍,健绿花菜合作社主要以“崇明花菜”为主打产品,目前已联结2000户农户,辐射面积上万亩。

  合作社理事长高慧告诉记者,他们对农民的服务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统分结合型,合作社下设管理组和家庭农场,面积在250亩左右,它们分组采收、分组核算,而合作社主要负责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另一种是全方位服务型,它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这两种模式都把原先单家独户的弱势群体联结起来,为实施农业标准化打下了基础,同时还解决了菜农种什么难决定、蔬菜质量难以提高、产品价值难实现等问题。

  这家合作社值得称道之处,还在于它的分配制度。据介绍,为了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和服务功能,各生产经营管理组在盈余分配时,将提取盈余额的3%作为合作社的风险、发展基金,该基金专款专用,以丰补歉。同时,合作社收购社员农产品统一外销所产生利润的60%作为补农返利基金,按照成员交售农产品的数量、质量的实况,按比例进行二次分配。

  闵行马桥镇的振贤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也为社员们带来了更大增收空间。目前,该合作社由社员20多人,不仅承担了本镇3500多亩粮田面积的机械作业任务,还辐射到了莘庄工业区、梅陇镇以及金山区大部分粮田。在合作社成立前,社员们大多是一家农机公司职工,年均收入约2.5万元。合作社成立后,他们成了合作社出资社员。由于合作社整体运作效益显著提高,再加上政府对农机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社员们的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0%,同时还可获得出资额5%—10%的分红。

  成绩单◆◆◆据调查,目前市郊合作社中87%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服务,75%为成员提供农资集中采购服务,20%为成员提供加工、仓储、运输等服务。

  “销售难”出现多重突破——

  “产地联盟”直供大卖场

  对于农民来说,生产一块是他们所擅长的,销售一块则是普遍的弱项。合作社成立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能够化解“千家万户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尴尬局面。许多农民加入合作社,最直接的愿望也就是“能够帮忙把农产品卖出去”。几年下来,上海合作社的确在拓展销路上作出了种种尝试,包括“到市区开设专卖店”、“把产品打入标准化菜场”、“新鲜配送到市民家门口”、“进入超市卖场销售”等,其中有挫折,更有收获。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众多合作社开始“零费率”进入了大卖场,不仅吞吐量巨大,而且还实现了优质优价。

  浦东新区的彤瑶合作社,就是全国第一家以“零费率”进入超市卖场的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带头人徐惠忠告诉记者,对农民来说,大家都渴望能进入大卖场销售,因为这种渠道“操作可能更便捷、利润可能更高、成本可能更低、风险可能更小”,但是长期以来,大卖场高额的进场费让合作社“望而却步”。然而,家乐福在中国率先对农民合作社敞开了大门,而彤瑶合作社成为了第一个受益者。

  彤瑶合作社并没有独享这种优惠,而是将其放大到了更多合作社那里,进而带动上百家合作社组成“产地联盟”每天源源不断地为家乐福供货。据介绍,最初彤瑶的产品只进入家乐福的19家大卖场,但现在已拓展到包括家乐福、沃尔玛、易买得、世纪联华等在内的105个大卖场,产地合作面积达到3700多亩,销售额更从2008年的一季度73万元增加到现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现在,合作社社员的年收入已从年均不到1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5万元。

  进入大卖场销售,还改变了农民的生产习惯。根据合作社与家乐福签订的协议,家乐福向合作社提供了2007年的单月单品销售清单,这也是家乐福第一次向外界提供这样的信息。有了这种市场信息,合作社指导周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合理安排茬口,严格按照市场行情来确定种什么、何时种,而不再是埋头根据经验、习惯搞生产。这就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境况,既有利于生产,更有利于销售。

  家乐福为什么愿意为农民合作社降低门槛?在这次联谊会上,记者专门采访了家乐福中国生鲜采购总监赛伯先生。赛伯告诉记者,其实,家乐福25年前已在欧洲采取这种新鲜直采模式,直接与农民、农场合作,把新鲜时令的农产品更快地送到消费者面前,这样不仅能保证质量,而且能实现更低廉的价格,必然为大卖场带来更多人气。以前,因为中国还没有大量农民合作社这样的载体,家乐福不可能与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民合作,而现在国内合作社越来越壮大,已经有能力带领农民进入大卖场。到目前为止,家乐福已在中国与200家农民合作社展开合作。记者看到,在联谊会现场,市郊不少合作社理事长都与家乐福有关代表积极接洽,希望自家产品也能进入大卖场采购范畴。

  成绩单◆◆◆据统计,2009年,市郊合作社销售农产品43.25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20.9%。在所有合作社中,产销结合比较紧密的合作社约占56%。其中蔬果类合作社产品统一销售比例达到65.5%。63%的合作社通过农产品统一销售提高了销售价格。

  金融创新指向“融资难”——

  合作社无担保无抵押可获贷款

  过去,前期投入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合作社的头疼事儿。在合作社成长壮大过程中,获取融资更成为他们最普遍的愿望。然而,由于农民合作社的特殊性,“贷款难”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因为,对银行来说,要想获得贷款,要么通过资产抵押,要么有担保者。合作社处身“三农”领域,其产品都是生猪、鱼虾等活口,无法作为抵押;同时,愿意为农民担保的,也鲜有人在。而现在,这个“瓶颈”的束缚正在快速松动。

  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钱培华,丝毫不隐瞒这几年是靠“借钱”过日子的。他说,2007年,他第一次从银行借了40万元,2008、2009年,他又分别借了100万元。只不过,这些钱没有装到他自己的腰包里,全部用到了水晶梨的种植上去了。

  让他欣慰的是,以前自己根本不可能从银行贷到款,而现在竟然变得十分便利,从递交申请到银行放款,前后只要1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不会耽误农时。另外,合作社也不要付利息,到时间只要偿还本金就可以了。他透露,还有不少合作社只凭“信用”,无需担保和抵押,就可获得一笔几十万元的贷款。

  这笔钱是不是非“借”不可?“那是肯定的。”钱培华回答得很直接,他这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水晶梨,每年到了3月就要花钱了,每亩都要用上5元钱进行果园消毒,而套袋,每亩也得100多元,之后梨子熟了,装箱用的纸箱也要钱。这样算下来,每亩的梨树在采摘销售之前,至少得投入500元。”

  别小看了这每亩500元,对于一些种植大户来说,每年的前期投资总额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老钱给记者举了这样的两个例子,社员胡瑞福去年种了89亩梨,张金云则种了150亩,前者需要5万多元前期投入,后者更是需要8万多元。原本的资金周转紧张,因为有了合作社100万元的贷款,迎刃而解。

  老钱说,贷款发放下来后,合作社还会统一采购农资用品,因为用量大,价钱自然就降了下来,“每亩省上10元钱一点问题都没有”。省的不仅仅是这一点,他告诉记者,合作社现在用的纸箱,因为前期预付了一半资金,在每个纸箱上比原来从一家纸箱厂购买的就能省1.2元,仅在这一块上,合作社的水晶梨基地一年下来就能省上3.6万元的“真金白银”。

  同感“借钱”重要的,还有上海太平洋禽蛋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谢联明。他告诉记者,2008年他申请了100万元贷款,2009年则申请了300万元用于合作社养殖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我们合作社的产业规模将大幅增加,50多户社员都将从中受益。”

  成绩单◆◆◆在金融扶持方面,至2009年底,上海农商行对合作社贷款余额已达3.1亿元,比上年净增1.1亿元。据介绍,为了解决合作社产业化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本市在2005年就拿出500万元的贷款贴息资金,鼓励农民主动申请银行贷款;2006年,又拨出500万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帮助降低银行的风险,希望银行简化程序对合作社提供融资支持。2008年,郊区36家农民合作社荣获本市首批“守信专业合作社”称号。有了信用评级,这些合作社只要提出申请,就可在3天内获得一般不超过30万元的贷款,而且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目前,本市在申贷条件、贷款渠道、审批程序等方面都“放开了手脚”,将一一扫除合作社贷款的现实障碍。

  “后继乏人”不再是僵局——

  大学生争当“合作社助理”

  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是农村里的精英,包括村干部、技术骨干、营销大户等。但不可避免的是,大多合作社都面临着经营者老龄化、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的尴尬。在一些地方,一些现代农业项目落户过来,但投资者却大多遭遇了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难题,许多当地人不愿干农业,愿意干的各项才能和技能又跟不上需求。业内人士呼吁,必须要为农业制订人才发展计划了,否则即使有了资本、技术和项目,农业也会因缺乏经营主体而难以为继。令人高兴的是,刚刚过去的一年,本市推出多项举措,吸引一批批大学生深入到“三农”第一线来。

  “大学生是宝,一定要用,而且要用好。”这句话不仅常挂上海松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王龙钦嘴边,更是体现在了实际行动上。去年,他就一口气招聘了9名高校毕业生,其中还有一名是研究生。王龙钦不仅为大学生按规定缴纳保险,在收入上也做到跟市场接轨,并保证每年都会有所提高。目前,该合作社的大学生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5万元。

  为啥看好大学生?王龙钦看得很透彻,也想得很明白:“现代农业的经营和管理,完整农业产业链的建立,肯定得靠掌握现代化知识的大学生,他们才应该是未来农业舞台的主力军。”

  去年,上海松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上市生猪6万多头,而今年,这个规模将达到10万头。“家业”越来越大,自然需要“能人”来打理。王龙钦说,“松林”牌猪肉之所以被市民认可,主要是因为猪养得好。而要想把猪养得好,搞好饲料配方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告诉记者,去年他的合作社用掉了15000吨饲料,今年这个数字将变成3万吨,把好这个质量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就是大学生,我去年招聘的一位大学生琢磨出来的配方,不仅营养平衡,而且科学合理。”

  猪不免要生病,新型兽医的价值自然凸显出来。“传统意义上的上了岁数的老兽医给猪看病,更多地靠的还是经验,而我新招来的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讲究的是精确和科学。”

  大学生的能耐,上海佘山众益桃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沈慈声也“领教”了一番。老沈告诉记者,自己由于岁数的关系,连简单的电脑操作都不会,更不要提在网络上和客户洽谈生意了,引入年轻大学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去年,他“请”来了一名“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当合作社助理。没过多久,这名大学生就为合作社建立了专门网站,并即时在上面发布水蜜桃销售信息。很快,就引来不少市民的询问。“有人看我们合作社的网站,就意味着会有潜在的客户。毕竟,网络传播的速度快得惊人。”

  成绩单◆◆◆2009年,本市首次开发出“农民合作社助理”这一岗位,并将其纳入“三支一扶”范围,准备招用近600名大学生,结果一下子吸引了2011名大学生报名。之后,录用的500多名大学生奔赴9个区县签约,被分派到300多家农民合作社去工作。他们第一年收入在3万多元,均由市、区级财政补贴。此外,一些农民合作社还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给予大学生住宿、吃饭、交通等安排或补贴。据透露,本市今年还将继续推出“合作社助理”岗位招录,而且人数还将有所增加。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