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西藏农牧民依靠一技之长广辟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3-07-0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摘要:2011年,通过国家投资1.8万元、农户自己出资1.8万元的方式,白朗县的农户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大棚蔬菜连片项目,一个大棚年平均纯收入为7000―7500元。

 

  时代在变迁,农牧民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在广大的农牧区,拥有绝活的农牧民越来越多,他们靠着技术发家致富,繁荣乡村,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正成长起来。

  科技示范园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海拔4200多米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这个季节正是日光温室大棚里西红柿、黄瓜、青菜长势正旺的时候,这些与砂砾、荒山相伴的日光温室大棚给当地的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

  在白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董景学介绍,过去,统治藏族餐桌的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蔬菜不仅品种奇少,而且栽培面积也十分有限。上世纪80年代起,白朗县从内地引入了大棚种植技术,他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吸收普通农户入会,并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农牧民致富。目前,白朗县已发展成为西藏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示范区的作用就是加强农户的“造血”功能,农户看到示范园区中各种蔬菜的产量及发展前景,更加自由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自己愿意种植的品种。在销售方面,若农户愿意与示范区合作,在蔬菜成熟时,公司会按市场价格给予收购。

  2011年,通过国家投资1.8万元、农户自己出资1.8万元的方式,白朗县的农户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大棚蔬菜连片项目,一个大棚年平均纯收入为7000―7500元。

  依靠铁路走上越来越富足的新生活

  坐落在距离拉萨市区近半小时车程的色玛村曾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小村落。自从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色玛村因毗邻拉萨西站的地理优势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坚赞大叔一家的生活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闻着酥油茶的清香、悠闲地坐在自家亮堂的客厅里,世代为农的坚赞大叔笑着回忆说:“尽管家中的田地没有从前多了,但因为家里的妇女们可以承担起剩余的农活,而我们又可以出去干点零工,有了更多的现金收入,生活变化很大。”

  身为色玛村振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装卸队队长和管理员的坚赞大叔告诉记者,运输业已成为色玛村的经济支柱之一,而村物流公司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色玛村840多户村民今后的生活与发展积攒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再用背着被子和其他生活用品出远门找工作,现在只要自己能行,我们随时可以去家门口的火车站或者村物流公司工作了。”坚赞大叔说。

  “如今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过5000元,有的村民甚至达到上万元,生活越来越好,不要说摩托车,就连拥有私家车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色玛村村支书尼玛告诉记者。

  自己致富,还带领村民一起前行

  “富了不能忘了乡亲!”巴桑罗布说。巴桑罗布是创立日喀则市第一家通过能人带动贫困户为社员的农民合作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

  巴桑罗布原本也是一名依靠传统种植业生存的普通农民,见收入长久没有突破,他就带领部分贫困村民组建了一家小型的藏式家具厂。经过五六年时间,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成为村里公认的致富能手。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和《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让巴桑罗布看到了新的机遇。

  “对党的惠民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让我看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巨大发展前景。”巴桑罗布说。在考察岗西村藏猪养殖情况以及市场需求、收益情况后,他最终决定创办这所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9年,巴桑罗布靠着自己30万元积蓄和“六心工程”的20万元低息贷款,在日喀则市岗西村注册和创办了日喀则市曲布雄乡岗西村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合作社,巴桑罗布前后投入200多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新建猪舍、增加品种。

  合作社渐渐步入正轨后,巴桑罗布没有忘了村里的贫困户们。为了彻底改变岗西村昔日的面貌,他把村里约90%的贫困户群众吸收到合作社,并对新入社的贫困社员免费投入3.6万元,修建猪圈50间,配备80头能繁母猪以及价值2.3万元的饲料,进行集中和分散养殖。

  如今,岗西村养猪专业合作社参户农户有267户,社员发展到874人,通过合作社带动一户的年人均收入达到近万元,是种植青稞的6倍。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