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看“泥鳅兄弟”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

发布时间:2017-11-13  来源:舟山日报
摘要:从借钱创业到年产值300万元,从泥鳅养殖到助力“五水共治” 看“泥鳅兄弟”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 人物名片 王小军,1989年出生,四川广安人,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 10月21日,临近中午,王小军提着一饵料桶,将手中的

  从借钱创业到年产值300万元,从泥鳅养殖到助力“五水共治”

 

  看“泥鳅兄弟”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

看“泥鳅兄弟”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

人物名片

 

  王小军,1989年出生,四川广安人,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

 

  10月21日,临近中午,王小军提着一饵料桶,将手中的泥鳅饵料撒出了一道弧线,身边迅速围了一群母鸡来争相啄食。

 

  王小军毕业于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在城里找工作,而是在定海小展一个附近没有居民、方圆几百米的池塘里养起了泥鳅,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2013年至今,王小军和3位大学同学(后被媒体称为“泥鳅兄弟”)通过创办泥鳅养殖基地,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成果的转化。建鱼塘、开公司、育泥鳅苗,他们在技术上形成示范,成功将泥鳅苗种打入国内10多个省市的市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去年他们将公司开到了江苏连云港。除了培育泥鳅,他们还将科研触角延伸至养殖废水以及河道污水的处理上。

 

  从泥鳅养殖到助力“五水共治”

 

  天气渐冷,泥鳅苗停售。

 

  王小军一个人守着小展泥鳅基地,“泥鳅兄弟”的其他3人胡秀峰、贾兴鲁、黄涛在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泥鳅。

 

  这些天,他将采访一推再推,忙着在河道里检测水样,泼洒菌剂,一直忙不停。“你看我的手都脱皮了。”王小军伸出一双黑白分明的手,手背被太阳晒得黝黑,手心被药水泡得发白。“相对其他养殖品种来说,泥鳅的抗病性比较强,但也会遇到病变。”王小军告诉记者,在泥鳅苗出售后的技术跟踪服务中,他们发现泥鳅的病变大多是由水体环境变化引起的,这也是他们目前正在探索的——养殖废水的处理。

 

  王小军和他的导师储张杰教授对水体进行了研究,通过上千次试验,他们从底泥里分解出了185种菌株,筛选出高效降解氮磷的菌种,然后扩大培养。

 

  王小军娓娓道来:芽孢杆菌能分解有机质,释放亚硝酸氨氮,以净化水质;乳酸菌,分泌乳酸,能分泌降解池塘里的PH值。微生物制剂运用到养殖基地既实现了废水处理,同时还能让废水生钱,实现了废水的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益菌制剂不仅让养殖场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而且每亩废水还能增加近3000元的收益。”

 

  舟山“五水共治”大会战打响后,王小军将这一技术推广到全市的20条河道进行污水处理,效果显著。“有几个比较困难的污水处理点都是他在做。通过这个技术,没几个星期,河道的PH值从9.3降到了8.3。”刚从临城国控河检测回来的储张杰拿着检测视频告诉记者。

 

  储张杰说,微生物菌剂技术具有净水速度快、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目前在台州、嘉兴等地也有投产使用。

 

  从农村走出,向田野迈进

 

  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泥鳅兄弟”始终不忘初心。

 

  本科期间,王小军跟着储张杰教授从事泥鳅方面的研究,走过了很多田间地头。由储张杰带领的泥鳅研究团队攻克了泥鳅从繁育到养殖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泥鳅的卵出来孵化到3厘米之前是非常难突破的点,养不好全军覆没,养得好也就5%~10%的存活率,养殖户很难赚到钱。”王小军所在的团队发现有一种叫“豆娘”的幼虫专吃泥鳅幼苗。

 

  豆娘是一种长得像蜻蜓的昆虫,它们分布很广泛,它有一个喜好,爱吃水生生物幼体。在防治措施不当的情况下,每只幼虫每天能吃掉20至40尾泥鳅幼苗,每亩损失的泥鳅幼苗每天可达20万至60万尾。攻克这一难点后,泥鳅的成活率能从5%提升到50%,而繁育成本却下降了60%。“我们有培育鳅苗的制胜法宝,如果负责苗种的供应,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利润,而且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实现双赢。”多年农学学习,王小军深知科研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便萌生了“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想法。

 

  在面临择业之际,王小军找导师聊天,他们谈到了台湾泥鳅。台湾泥鳅,4个月就可以养到50克左右,而本地土泥鳅一年只能养到25克。几个水产养殖专业的同学一拍即合,决定养殖台湾泥鳅。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创业初期的第一只“拦路虎”挡在面前——资金怎么来?“在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父母是想让我大学毕业之后在城市里找份安稳的工作,能够在城里扎根。”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又要回去做“泥腿子”,家人自然是不愿意的,王小军瞒着父母,拿着方案,向朋友借钱,东拼西凑,4个人各自凑齐了创业初期的10多万元创业金。

 

  2013年3月,他们在小展社区承包了20亩土地,踏上了培育泥鳅苗的创业路。

 

  坎坷创业路,诚信博商机

 

  很少下地干活的他们,为了减少开支,自己种菜、烧菜,甚至还要卖菜补贴生活费。

 

  创业路各不相同,困难却何其相似。一技在手也免不了养殖经验不足带来的苦头。

 

  2013年6月,首批泥鳅苗出塘在即,“泥鳅兄弟”对苗种进行了镜检。检测结果如当头一棒——首批苗种感染了寄生虫。

 

  一边是出去的资金还没回笼,另一边是客户第二天要来拉苗。怎么办?王小军说,寄生虫爆发具有时限性,不会马上出现病症,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如果当时出售,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告知对方泥鳅苗感染了寄生虫,不能出售,将这批感染寄生虫的苗种全部杀灭。

 

  没想到,因祸得福,这次的损失为“泥鳅兄弟”打开了初期销售的大门。等第二批泥鳅苗出塘,该客户又来了,还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客户。如今苗种销售覆盖了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还打入了江苏、上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河北、辽宁等省市。

 

  挨了雹子又霜打,创业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联系航班、打包、送货……销售旺季时,“泥鳅兄弟”每天像机器上的轴子一直转,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一天夜晚,疲惫不堪的他们守着池塘睡着了。这时养殖场突然停电,等发现异常时,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1个小时,整整一塘泥鳅死了近10万条幼苗。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4个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

 

  科技创业,也是摸石头过河。

 

  刚出来的苗给它吃什么?这个很关键。有些人喂蛋黄、豆浆、牛奶,发现效果都不理想,“泥鳅兄弟”在池子里培养天然的饵料——轮虫。“泥鳅苗的消化系统跟婴儿一样不完善,需要高蛋白又易于消化、又易于捕捉的食物,轮虫恰好满足它所有的要求。关键是轮虫在天然的池塘和泥塘里都有。”王小军说。

 

  市场上很多商家都是一池的泥鳅,公母混合在一起。王小军他们会分离父本和母本,避免近源杂交。“如果是亲本杂交,血缘关系太近,对后代有影响,畸形率高,生长会受到抑制。”王小军说,他们培育的泥鳅生产只要4个月就可以上市。

 

  2014年6月,经过6年的刻苦攻关,储张杰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拥有了包括人工育苗、开口饵料和敌害防控在内的三大核心优势技术。

 

  基地面积从20亩扩展至150亩

 

  “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王小军说,在夯实科研平台、提高生产技术的同时,2016年,他们又在连云港圈下了130亩地作为生产和推广,注册成立连云港台隆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基地面积已由创业初期20亩扩展至150亩,业务也拓展到台湾泥鳅、沙塘鳢、观赏鱼等多种水产苗种的研发与生产,去年实现产值300万多元。

 

  沙塘鳢,作为上海世博会接待外宾的第一道菜,又称世博第一菜,在苏州一带比较有名,但面临科技创新匮乏、效益得不到提升的境况。“这种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2到3厘米长的苗种,每条可以卖到1至2元。接下来,我们打算在这个品种上做一些突破。”王小军说。“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让梦想照进现实,2015年3月,“泥鳅兄弟”的创业故事受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组为期一周的专题采访报道。2016年2月,受邀做客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王小军认为,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作为,还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践行“锐意进取,奉献社会”的人生理念。

 

  目前,“泥鳅兄弟”与国内10余家养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带动更多养殖户致富;实施“苗种送养试养惠民工程”,为经济困难的养殖户免费提供苗种和技术支持;为农民开设公益性泥鳅养殖技术培训会,实现技术创新及渔业增效,带动农户增收。“中国是养殖大国,但不是养殖强国。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水产养殖强国,还是需要科技力量。不但要养出来,养得好,更要养出高效益。”王小军目光有神,他说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农民科学养殖、科技养殖,在养殖难题上逐步攻破。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