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户雏鸡死亡原因分析及建议措施

时间:2009-06-26 00:09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我镇农户历来有养鸡习惯和经验,随着全价颗粒配合饲料和养鸡综合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幼雏鸡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有明显提高。但因雏鸡成活率受饲养管理等因素影响,农户育雏鸡平均死亡率仍在12%以上,少数农产在25%左右,有的甚至更高。根据笔者在基层多年的畜牧兽医技术
    我镇农户历来有养鸡习惯和经验,随着全价颗粒配合饲料和养鸡综合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幼雏鸡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有明显提高。但因雏鸡成活率受饲养管理等因素影响,农户育雏鸡平均死亡率仍在12%以上,少数农产在25%左右,有的甚至更高。根据笔者在基层多年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中的调查与分析,认为引起农户雏鸡死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种禽因素

    我镇个体孵化坊的种蛋来源除近年部分从河南固始等地调运的三黄、青爪鸡种蛋外,大部分都是从农户中零星收购的。由于农村千家万户散养种鸡未形成规模,日粮单一,营养不全,鸡体营养不平衡,因此这些种蛋不仅孵化率低,而且出壳的雏鸡初期容易出现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营养缺乏症,抗病力差。其次,种鸡带菌、带毒者经种蛋可垂直传播鸡白痢杆菌病、禽副伤寒等,使子代潜伏疫病的隐患。

    二、种蛋因素

    种蛋选择不严格,种蛋大小悬殊,因而出壳雏鸡大小、强弱不均,不易管理,死亡率高。刚开产种母鸡所产蛋个小,孵化率低,弱雏多。种蛋贮存过久,则孵出的弱雏增多。有些孵化坊甚至收购商品鸡所产的蛋作种蛋,常见孵化率低,生活力下降和抗病力减退。

    三、孵化因素

    个体孵化坊小规模经营,操作不规范,种蛋、孵化器及其他用具消毒不彻底,致使刚出壳的雏鸡感染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而发病死亡;孵化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在孵化温度和湿度上凭经验和感觉,温、湿度忽高忽低,通风换气不足,使出雏过早或过迟而出现大批弱雏,成活率低。

    四、饲养管理因素

    此类原因造成雏鸡死亡主要为缺乏育雏经验,不懂科学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不当,具体有这样几种类型:(1)有些农户为了降低饲养成本,用碎米代替全价料,或使用品质低劣的配合料,造成消化不良或营养缺乏,尤其对初生弱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饮水不足,少数农户仍留念传统习惯,一周内用水泡碎米,或全价料拌饭饲喂补充水分,导致雏鸡体内脱水,发育缓慢,代谢受阻,死亡率增高。(3)育雏温度低,农户散养鸡群数量小,无加保措施或供暖设施简陋。春季育雏由于环境温度低,使雏鸡生长速度变慢,且易诱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这是农村养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4)单纯强调保温而忽视通风换气,使育雏舍内湿度过高,有害气体蓄积,轻则降低鸡体抵抗力,诱发疾病,重则引起雏鸡中毒死亡。(5)饲养密度过大,惊吓、寒冷等应激因素造成挤压死亡。(6)预防或治疗投药时,药物选择不当、用量不准或搅拌不匀引起药物中毒。(7)饲喂霉变饲料中毒死亡。(8)动物侵害,最常见的为鼠害,往往被养鸡户忽视而发生意外死亡。

    五、疾病因素

    (1)普通病:主要是饲喂不当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导致雏鸡拉稀;光线过强、密度过大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所造成的啄肛、啄羽等恶癖引起雏鸡少量死亡。(2)传染病:育雏舍、用具不消毒或消毒不严,大小鸡混养,常见疫病不预防或免疫预防不规范,使雏鸡感染多种传染病,引起发病死亡,常见的传染病有白痢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等。(3)球虫病:15日龄以上雏鸡易发球虫病,特别是通风不良、潮湿环境下感染或混合感染而发病,误诊或治疗不及时,均能引起很高的死亡率。

    六、其他因素

    近年来,我镇少数规模较大的个体孵坊从外地成批调进鸡苗,或自孵鸡苗存量大,进行边育雏边出售。这些孵坊大多为节省用工,降低育雏成本,抱侥幸心理,正常免疫不到位,甚至弄虚作假,误导群众,农户购回鸡苗后发生疫病而大批死亡。或因长途运输应激,加上育雏条件差,雏鸡引发各种疾病,农户饲养后病死率高。

    为减少育雏阶段雏鸡的死亡率,促进养鸡效益的提高和养鸡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良种鸡基地,为孵坊提供优质的种蛋来源;畜牧主管部门要加强个体孵坊的监督管理,对孵化技术人员实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教育他们端正经营方向;制定一套严密的卫生防疫管理制度,提倡和引导有条件的孵化场和养鸡大户进行集中育雏,提高雏鸡成活率;大力推广鸡的综合饲养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普及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