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菊芋白粉病

发布时间:2008-01-09  来源:河北农业信息网
摘要:〔病原菌学名〕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 〔寄主作物〕菊芋、向日葵、黄麻、瓜类、豆类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柄。叶片发病,初时在叶面上产生白色粉状斑点,扩展后形成大小不

  〔病原菌学名〕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 

  〔寄主作物〕菊芋、向日葵、黄麻、瓜类、豆类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柄。叶片发病,初时在叶面上产生白色粉状斑点,扩展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粉斑,再进一步扩展则叶面上布满一层白粉,后期白粉层转为污白色粉层。抹去白粉层,可见下部叶肉褪绿,发黄。后期在污白粉层中产生许多小粒点,初时小粒点黄褐色,后变为黑褐色,最后黑色。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白粉,致使叶片提早脱落。 致病菌为苍耳单丝壳菌。病菌闭囊壳球形,近球形,褐色至暗褐色,附属丝丛状,着生在闭囊壳下面,一般为3~7根,无色,具0~6个隔膜。闭囊壳内含1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或卵形,少数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近球形。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越冬闭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发病,落到叶面上的子囊孢子遇适宜条件,发芽产生侵染丝从表皮侵入,在表皮内长出吸孢吸取营养。在叶面上匍匐生长的菌丝体在叶面上不断扩展,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再侵染,直至生育后期病菌又形成闭囊壳。 病菌在10~32℃范围内均可很好生长发育,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发病,但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分生孢子仍可萌发侵染,而此时寄主抗病力下降,生产上往往表现出高温、干旱时发病重。植株生长不良,病情明显加重。 

  〔防治措施〕 (1)适时早播,适当稀植。 (2)施足粪肥,注意控制氮肥施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水,尤其注意干旱时及时适当灌水。 (3)重病田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4)收获后注意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5)药剂防治,可选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2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0倍液。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