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塑料大棚人工调控养殖海蛰技术

发布时间:2007-10-23  来源:
摘要:海蛰是大型海洋食用水母,它味鲜质脆,广受人们喜爱,过去一直以自然捕捞为主,最近两三年,因其生长快、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而一跃成为水产养殖的热点之一,各地纷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试养。但由于养殖技术尚处研发探索阶段,故室外养殖成功率普遍较

    海蛰是大型海洋食用水母,它味鲜质脆,广受人们喜爱,过去一直以自然捕捞为主,最近两三年,因其生长快、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而一跃成为水产养殖的热点之一,各地纷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试养。但由于养殖技术尚处研发探索阶段,故室外养殖成功率普遍较低,且养殖时间仅限于夏秋两季,产品仅能季节上市,货紧价扬,不敷所需。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与海蛰养殖有机结合,进行了人工调控条件下塑料大棚海蛰养殖试验研究,获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塑料大棚建设
  选择适宜池塘,整修改造成长度不限、宽20~40米、深1.2~1.8米的条形池塘,整平池底,四周用塑料薄膜护坡。并用粗竹杆作立柱,其间距为2~2.5米;用细竹或竹片作顶部支撑,其间距为1.5~2米;用铁丝将纵横成网的棚顶结节固定好,上封雾滴型薄膜,外用大眼网片和缆绳固定,两端留出出口和风门,并设置好进排水系统。一般每个棚池面积0.07~0.7公顷为宜,过大不易管理和调控。棚池四周作半圆形处理,勿留死角。
(二)苗种育成与投放
  ①苗种来源 目前采用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采捕海上自然苗。二是半人工采苗。即采收海上成熟期的海蛰,通过人工投放附着基的办法获得苗种。三是人工育苗。选用海上成蛰或人工养殖的成蛰,通过强化培育和繁殖获得优质蛰苗。其蛰苗长至1.5~2厘米以上时,即可作为苗种使用。
  ②投苗 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5~8只/立方米为宜。投苗前,养蛰池应放水50~60厘米,视底质肥瘦不同,用发酵过的有机肥施肥繁殖基础生物,以满足幼蛰放苗初期摄食需要。作为常年生产的棚塘,应设立不同的单胞藻、轮虫、卤虫培育池,繁育优质生物饵料,并视海蛰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需要进行分级投喂。投苗时,应注意调节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相关理化因子指标,尽量使其趋于一致,避免因相差过大而影响成活。
(三)养殖管理
   ①水质调控 养蛰先养水。根据实践,肥水放苗后应稳定5~7天,待幼蛰逐渐适应时再行加水。水应少加勤加,每次加水及后期换水量都不应超过总水体的 15%。水量加至最大时,应新陈代谢进行适量换水,以保持幼蛰有一个良好平稳的生长环境。每次加换水前,应定时进行水温、盐度测量,勿使变化过大。在冬春两季,因棚内外气温和水温差别较大,可在棚前设立配套的小型棚塘,将水抽入经阳光照射水温升到一定程度时,再行加水,加水的最佳时间为每日午后3~4时左右。
  ②饵料调控 海蛰在自然环境中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饵料,且摄食活动旺盛,昼夜不断,一次饱食后经过4~5小时即消化完毕,故在海中需不断漂移,以觅食鲜饵以饱“口腹”,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鲜活饵料一直是困扰其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之一,尤其养殖中后期,其“饕餮”的吃食过程,常使活饵供应入不敷出,而饵料的亏欠,易造成海蛰萎缩致死。所以选择配套的浮游生物(单胞藻、轮虫、卤虫等)培育池至关重要,一般配套池(棚)面积应为养成池的1.5~2倍。养殖初期可依靠自繁的基础生物为主,同时接种轮虫以备下步生长生活所需,轮虫以单胞藻为主要饵料,不足可补放部分鲜酵母或螺旋藻粉,待轮虫长成后,用300目网袋收集投喂。在蛰苗伞径达3~3.5厘米左右时,应转投卤虫无节幼体,然后再逐步过渡至小型卤虫为主饵,并辅助其它桡足类、枝角类及小型虾类等,大型成体卤虫即使在养殖后期也难以为海蛰摄食,这是因为它过小的口器所造成的食物限制,而海蛰对各种人工配合饵料表现为不敏感性,配饵投喂利用率极低。
  在养殖中后期,为补天然饵料不足,可捕捞或收购野生轮虫或卤虫进行投喂,由于棚内水体限制,所进饵料必须鲜活,无污染,必要时应进行简单的漂洗和消毒,以避免致病菌的带人,造成养殖失败。
  投饵量的控制结合人工观察进行,可在棚内专设数个固定投喂点,以“八成饱”为度,海蛰饱食后会逐渐散去,或用透明取样瓶多点取样观察,以确定合适的投饵数量。投喂次数一般每天2~4次即可。
  ③通风及增氧 海蛰生长需要良好的气液环境,故应注意适时通风。特别是在养殖后期,由于棚内特殊的环境,导致水流、气流相对不畅。针对这种情况,应设置小型增氧机,通过铺设细管和气石来进行增氧。大型的如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因其叶片和水流过大,容易对海蛰造成伤害,故不宜使用。在寒冷季节,棚顶应覆盖草帘进行保温,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气温较高,可拉帘增氧增温;在温暖季节,可将大棚两边的塑料薄膜卷起固定,使其通风顺畅以降低温度。
  ④防病防害 海蛰目前发病很少,故只需常规防治即可。但要防止鱼、蟹等有害生物的进入,可用事先消毒除害和在进水口用20目或40目网袋拦挡的办法,即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四)收获与加工
  海蛰生长速度很快,条件适宜,50~60天即达商品规格,个体一般重达5~10千克以上。此时,可分批采捕,捕大留小,陆续上市。其收获方法很多,一般用具为抄网或定置网,最后可排水收获。
  海蛰虽可鲜食,但因身体及触手含有神经毒素,故应慎食为佳。一般可用食盐、明矾进行2~3遍的腌制加工,不但易于保存,而且风味更为独到鲜美,可满足全年食用和上市需要。
(五)效益及前景分析
  从目前消费市场和养殖趋势看,一是随海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02年鲜蛰千克价为12~16元,二矾成品价在6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市场紧俏。二是在大多养殖品种整体效益偏低的情况下,海蛰大棚养殖可谓一枝独秀,在其苗种获得人工解决的同时,一年四季可养殖5~6茬,每茬每个大棚纯利一般在3万元以上。在目前形势下,发展塑料大棚海蛰养殖,以此为突破,进行海蛰连片综合养殖开发,以点带面,带动该品种多样化养殖,进而形成海蛰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将这一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并辐射全国沿海纵深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进一步释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捕捞加工向养殖方向转型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