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刺参浮游幼体培育中的管理方法

发布时间:2007-11-16  来源:互联网
摘要:一、密度控制 在刺参浮游幼体培养过程中密度控制至关重要。在静水条件下,耳状幼体一般分布在水的表层和上层,分布非常不均匀,往往会由于局部密度过大而造成局部水环境恶化、饵料缺乏。如果密度过大,幼体容易粘连在一起,造成畸形率增加、发育迟缓甚至大批量死亡。根

一、密度控制 在刺参浮游幼体培养过程中密度控制至关重要。在静水条件下,耳状幼体一般分布在水的表层和上层,分布非常不均匀,往往会由于局部密度过大而造成局部水环境恶化、饵料缺乏。如果密度过大,幼体容易粘连在一起,造成畸形率增加、发育迟缓甚至大批量死亡。根据长期的试验及育苗实践表明,初期耳状幼体的密度应控制在1个/毫升以内,最适合的密度为0.5个/毫升左右,且幼体密度应随其个体增大而逐渐减小。

二、饵料投喂 初期耳状幼体消化道已经形成并开始摄食时,应及时投喂适宜的饵料。饵料是幼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和确定合理的投喂量,是培育好耳状幼虫的决定因素之一。可见选择适宜的饵料品种、掌握合理的投喂量对于幼体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及其变态率至关重要。

  1.饵料种类 在海参人工育苗中,可作为耳状幼体饵料的单胞藻种类很多,有角毛藻、扁藻、盐藻、三角褐指藻、湛江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等。各种饵料的效果均不相同。

  综合有关报道及实验结果,海参幼体最适合的单胞藻饵料为盐藻和角毛藻,可以单独投喂;湛江叉鞭金藻、单鞭金藻、等鞭金藻等可短期投喂,不能长期单独投喂,尤其是幼体发育到中耳状幼体以后;扁藻、小球藻、微绿藻等,在耳状幼体培育期间不适宜投喂,只能在饵料紧缺时偶尔使用。另外,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单胞藻混合投喂的效果要比单独投喂的效果好。一般在实际人工育苗中,可以以盐藻和角毛藻为主,配合投喂一些其他种类的单胞藻,如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叉鞭金藻等。

  目前大多育苗单位都是以单胞藻作为海参育苗的主要饵料,同时多途径开发了许多代用饵料。目前已开发的代用饵料主要有光合细菌、海洋酵母、面包鲜酵母、大叶藻粉碎滤液等。

  2.投喂量 单独投喂角毛藻初期2万个细胞/毫升·天,中耳状幼体期2.5万个细胞/毫升·天~3万个细胞/毫升·天,大耳状幼体期间3万个细胞/毫升·天以上。以上数据仅提供参考,在具体的育苗实践中,应根据幼虫的密度、摄食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实际投饵量,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增减饵料的投喂量。切记饵料投喂量不可太大,以免幼体摄食太多而导致烂胃。

  3.投喂方法 投喂方法以少量多次为宜,一般每天分4次~6次进行投饵,应对饵料的质量严格把关,避免投喂培养时间过长的老化的饵料,原生动物感染严重的饵料也不宜投喂。

三、充气、搅池 充气或搅池一方面可增加水体中溶氧,另一方面可避免幼体的集中而使其分布均匀。耳状幼体的耗氧量很低,在正常密度下,以单胞藻为饵料投喂时,一般不会发生溶氧过低、影响幼体发育的情况。但在雷雨闷热天气或用代用饵料投喂时,可能会出现溶氧过低而导致幼体发育受阻甚至死亡的现象。

  在静水培育条件下,刺参的耳状幼虫多集中于水体最表层。由于耳状幼虫密集于水体表层,幼虫常常会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个相互粘结在一起,产生“结团”现象。在靠近池壁的最表层水体中,幼虫的“结团”现象尤其严重,有时甚至互相连结成长条状。这样一来,耳状幼虫所处的生态环境必然会急剧恶化。幼虫集结于表层的现象,从初期耳状幼虫开始,可以一直持续到大耳状幼虫后期。此现象可造成耳状幼虫大量死亡或发育不良。

  因此,在幼体培育期间,为保证充足的溶氧和幼体能在整个池中均匀分布,需要采取充气或搅池措施,以促进幼体的正常发育。

  1.充气 按培育池的底面积,每3平方米~5平方米放一个气石,气量不能太大,应采取微充气的方法,因为气量过大,容易将池底沉积的污物泛起,对水质造成影响,同时容易发生气泡病或造成饵状幼体烂胃,导致幼体的死亡。

  2.搅池 搅池也是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和幼体分布均匀的一个有效措施。正常密度下每小时搅动1次即可,用搅耙在池子的上、中层轻轻搅动水体,使幼体均匀分布。此方法劳动强度大,且易对幼体造成损伤,所以不太适于大规模生产。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