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方法

发布时间:2007-10-23  来源:
摘要:刺参人工育苗在我国已进入工厂化或量产化阶段,育苗工艺日趋成熟,这里介绍的是比较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 1、种参 种参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采卵与受精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幼体的发育,因此必须选好种参。 1.1种参来源 根据育苗要求,种参可采自虾池

    刺参人工育苗在我国已进入工厂化或量产化阶段,育苗工艺日趋成熟,这里介绍的是比较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
1、种参
  种参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采卵与受精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幼体的发育,因此必须选好种参。
1.1种参来源 
    根据育苗要求,种参可采自虾池人工养殖的或自然海区生长的。
1.2种参规格及数量 
    鲜活体重应在250g以上,最好选择在300g以上的2龄半至3龄以上的个体。采捕数量为1~2头/立方米,如种参个体较大,其采捕量可为1头/立方米,否则应为2头/立方米左右。
1.3采捕时间 
    根据育苗需要,应在亲参自然产卵盛期前1周左右采捕为宜,应用于人工促熟,可提早1~2个月采捕。
1.4种参运输 
    应根据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以及气温等条件确定运输方法。如运输时间在3~4h以内可直接用保温箱干运,箱中可辅垫湿海带草;如运输时间较长,应用聚乙烯袋,袋中加约1/3海水,每袋可装10~15头种参,然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装入泡沫保温箱中运输,必要时可加冰袋控制水温。如果在采捕地采捕种参比较困难,应提早1~2天采捕,并将种参集中在采捕地的暂养圈或暂养池暂养1~2d,使其粪便排出后再按上述方法集中启运,避免在采捕地等候时间过长。
1.5种参暂养 
    通常种参入池后需3~10d的暂养,如暂养时间短,一般可不投饵,日全量换水2次,晚换水时彻底清底1次。如需较长时间的暂养,则需适量投饵,但投饵时水温应控制在20℃以下,否则会严重影响种参摄食。为利于摄食,可用黑色塑料布遮光,暂养期间应及时将排脏个体及表皮破损、溃烂的个体拣出。
  暂养密度可控制在10~20头/立方米,一般不要超过30头/立方米。暂养期间应于每日清晨吸底检查是否有卵,以免漏掉,如仅见少量产卵可弃掉。
2、采卵
  采卵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产卵法,它是依靠暂养亲参的自然排放而收集受精卵;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刺激采卵,依靠人工刺激采卵,可依据育苗计划,集中获卵。其方法是采用阴干、流水及升、降温的综合效应。其中升、降温是重要的刺激条件,温差应在3~5℃;,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应在傍晚16:00~19:00时进行,通常刺激后经1~2h的潜伏期,雄参常先于雌参0.5~1.0h排放,排放时间可持续至次日凌晨。但如亲参性腺发育不够成熟,有时刺激无效,此时尚需再继续暂养2~3d天后,再行刺激或等待其自然产卵。暂养期间,亲参群体可产卵多次。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如采捕的时机得当,种参可在采捕当日或次日晚上即可排放精、卵,此时应特别加以注意,避免失误。
3、受精与孵化
3.1受精 
    在规模化育苗生产中多采用混合受精。为保证受精质量,防止精液过多,需及时将过多的雄参(已见排精的个体)挑出并移入另外的水池中。采用此法受精,受精率可高达95%~100%。
3.2孵化 
    受精卵的孵化是育苗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孵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幼体的发育与变态。
  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应控制在10个/ml以下,通常以3~5个/ml为宜,如超过10个/ml应分池后再孵化。适宜孵化水温为20~25℃,孵化期间每隔0.5h用搅水耙将池水上、下翻动一次,翻水时应不留死角且不能向一个方向旋转,以避免将胚体旋向池中心聚集。胚体孵出后,必要时可给予微充气。
  在规模化育苗生产中,如孵化池水不浑浊,即精液不多时,亦可不洗卵。如需进行洗卵时,应在胚体上浮前进行。孵化期间应投1×0.000001~2×0.000001抗菌素抑菌。
4、选育与分池 
    当胚体发育至原肠后期或小耳状幼体初期(即孵化后30~40h),此时胚体多集中于水表层,届时要及时进行选育、分池。选育前应镜检所浮出的幼体是否正常、健壮。选育的方法通常选用拖选法,利用事先已制备好的拖选专用网箱(按水池规格备制的长方形网箱)或宽口锥形网箱进行反复拖选,剩余的少量幼体可用网箱浓缩收集,收集时,应从网箱中及时将幼体淘出,以避免因水流长时间冲击对幼体所造成的机械损伤。
  拖选及浓缩收集的幼体经定量后,按各培育池所需幼体数量分入各培育池。
5、浮游幼体培育
  浮游幼体阶段的培育是刺参育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确保良好的培育结果,必须抓好以下技术关键。
5.1幼体布池密度 
    幼体布池密度为0.3~1.0个/ml,一般为0.5个/ml,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掌握。
5.2适宜饵料的投喂 
    经多年的试验证明,浮游幼体阶段的适宜饵料有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盐藻(Dunaliellasp.),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ieriu),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uelleri),纤细角刺藻(Chaetoceros gracilis)等。应采用上述饵料2~3种混合投喂。投喂量依幼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为2×10000~4×10000个/ml,单纯投喂盐藻也可获得良好的培育效果,单纯过量地投喂金藻易发生胃区“溃烂”或幼体提早收缩,即胃部边缘呈“溃烂”状,应予以注意。但金藻做为一种饵料与其他饵料适量搭配、混合投喂仍是一种良好饵料而被广泛应用。
  此外,辅以海洋红酵母(Marine yeast)可加速幼体生长,提高变态率。投喂量可依据育苗用水的“肥度”(含天然饵料的程度)进行调整,一般投喂量为3×0.000001~5×0.000001(密度为100×100000000个/ml)。应该指出,现在有的地区单纯投喂海洋酵母也可获得较好的培育效果,而有的地区则难以培育成功。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地区海水中所含天然饵料的不同或某一时间段海水中所含天然饵料的丰度及品种的不同有关。在水质贫瘦的海区单纯使用海洋酵母做为饵料则难以获得育苗成功,因此最好不单纯使用海洋酵母做饵料。
  
5.3管理措施 
    在浮游幼体培育阶段,如幼体培育池较大,头两天可采用添加海水的方法,待水加满后再行换水。近年,多采用分池后即加满水,次日便开始换水,一般日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1/3~1/2。近年,换水时一般采用网箱(260目筛绢网制成)换水。在换水前1h应停止搅动池水,待幼体充分上浮后再换水,这样可减少因换水而造成的幼体损伤。由此阶段培育时间仅一周左右,可不“倒池”,必要时可在幼体变前1~2d用吸底器清除池底污物。
  日常管理应注意防止幼体过分集中于池水表层,应每隔0.5~1.0h,用搅水耙上、下动水一次,使幼体均匀分布,以利幼体的正常生长。
  为及时掌握幼体的摄食及生长发育状况,应在投饵后1~2h镜检幼体胃内摄饵状况,饱食状况及“胃流”状态等,以便及时调整投饵数量及品种,隔日测量一次幼体生长速度并观察幼体各器官发育是否正常等,发现问题应及早采取对应措施加以解决。
6、附着器投放及稚参的采集
  浮游幼体培育6~9d后,即当幼体已部分变态为樽形幼体时应及时投放附着器进行稚参的采集。
6.1附着器种类及底栖硅藻的预附着
  目前常用的附着器大体上有3种:聚乙烯或聚丙烯波纹板(33cm×42cm),每20片组装成一组,其框架有折叠式或筐式,以折叠式效果为好,用聚乙烯薄膜制成框架式附着器,规格可因水池大小而定;用聚乙烯网片或旧网袋(扇贝苗暂养的一级袋或二级袋)串成网吊制成附着器等。
  稚参的采集效果与幼体的变态率关系极为密切。此外,与附着器种类及材质也有一定关系,在有条件的育苗室应选择波纹板做附着器,效果更佳。
  无论使用哪种附着器,均应预先附上一层薄嫩的底栖硅藻,底栖硅藻的附着对稚参的采集有诱集作用,因此更有利于稚参的附着。但有些育苗单位,由于条件的限制,投放的附着器往往来不及附着底栖硅藻,此时,稚参亦可附着,但稚参附着后,如不能及时补充适宜的饵料,往往会影响稚参的生长与成活。
6.2稚参的采集 
    如上所述,无论投放何种附着器,在投放前均应对即将变态的幼体进行镜检以确定投放附着器的数量,一般情况下,投放波纹板附着器,应按80片/立方米投入。如投放其他种类附着器可参考波纹板的数量投放。根据变态幼体的数量应对各池幼体密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使稚参附着的数量更为合理。一般每片波纹板附着1000余头稚参较为合适。为使稚参附着较均匀,投放附着器后应进行微充气培养。
7、稚参的前期培育
  稚参附着后活动能力弱,个体均为400~500μm,全身布满细小的骨刺,此阶段的培育尤为重要。如培育不当可导致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灭,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7.1饵料的补充与投喂 
    及时补充底栖硅藻及海泥混合液是稚参培育阶段重要的一环。其饵料来源一是在育苗室利用空闲的附着片接种底栖硅藻进行培育,然后将底栖硅藻刷下来经过滤后投入;另外多采用在虾池或自然海区挂网袋使其附上底栖硅藻及海泥,待需要时取回,把底栖硅藻及附泥刷下来,经沉淀过滤后投入。投喂着应视稚参附着片上饵料的多少而定,应掌握好投喂量,切不可一次性大量投入,以免影响稚参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死亡,随着稚参个体的逐渐长大,应适时适量补充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或马尾藻磨碎液。
7.2管理与防病 
    由于稚参阶段的培育时间较长又正处于高水温季节,因此引阶段的培育管理难度较大。在此阶段,一般应日换水1~2次,每次1/2,换水的水温应控制在27℃以下,如水温超过27℃应设法降温,如有海水井可用井水勾兑,经济又方便。整个培育期间应充气培养。在大雨过后,应注意海水盐度的变化,具体地说,在水温20℃~25℃时,盐度应不低于20。
  随着培育时间的加长,池底会积累较多的粪便及污物,直接会影响水质。因此应适时进行“倒池”,及时清除附着器上的污物及粪便。在“倒池”时,收集池底的稚参时应设法减少或避免稚参受到机械损伤。
  桡足类、玻璃海鞘等,尤其是桡足类的大量繁殖往往侵害稚参,应及时杀灭,一般可加1×0.000001~2×0.000001敌百虫予以杀灭。近年,由于敌百虫的大量施用,一些种类的桡足类,即某些猛水蚤类已产生极强的抗药性,难以杀灭,应引起高度重视。
  为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可间断、交替地使用抗菌素抑菌、防病。
8、后期稚参及幼参培育
  所谓后期稚参是指稚参体长达到约3~5mm(培育约40~50d左右),稚参的管足一般已达8个以上。此时,稚参由原来不太移动变为有较大的移动性,摄食量也逐渐增大。
8.1稚参的转移与换片 
    当稚参长到3~5mm时,可将其转移到网片(40目或60目)附着基或新的波纹板上,同时应将池底的稚参收集后重新分散到上述附着基上。
  通过换片一方面可将原来已污染发粘的附着片换掉,同时也可将已附着在片上的线虫、玻璃海鞘等通过换片被清除掉,这样有利于后期稚参的生长。
8.2加强投饵及倒池 
    随着稚参的生长,个体逐渐增大,其摄食量也逐渐加大,因此投饵量也应相应加大,此时应加大鼠尾藻磨碎液的投喂量,使其逐渐增至50×0.000001~60×0.000001。应由日投饵1次改为日投饵2次。投饵量的多少主要应依据附着片上残饵的多少而调整。
  由于投饵量的增加及粪便的增多,池底污物积累的加速,“倒池”更应及时,一般每隔7~10d应倒池1次。
8.3幼参培育 
    稚参长到1cm左右,即成为“变色参”,即体色由白转成青缘或红褐色,通常将变色参称为幼参。
  幼参阶段的培育管理基本上同稚参阶段的管理方法大体相同。此时除应加大鼠尾藻磨碎液的投喂量外,在水温降至约20℃时,为促进幼参的快速生长,还应尽量加投人工配合饵料(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8406”改进方——隋锡林研究员等研制,现已由大连神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量生产)。配合饵料的投入不仅可加速幼参的生长且可使幼参体内色素加深。
  随着幼参的生长,其个体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尚会有一些未变色的稚参与幼参混生在一起,此时应进行筛选,将大小个体分池饲育,通过筛选,可加速小个体的生长。随着幼参的进一步生长,应及时疏散饲育密度,当幼参体长达到3~4cm时,饲育密度应控制在3000~5000头/平方米,同时应加大换水量及充氧量。
  此外,由于“倒池”、筛选等不断进行,容易造成幼参或稚参的机械损伤,特别是表皮损伤后容易发生溃烂,有些个体发病后呈僵硬变白状态。此时应特别留心,一经发现有病个体应及时投抗菌素以控制疾病的蔓延,必要时还要对发病个体进行药浴治疗。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