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鹿病防治技术:鹿巴氏杆菌病

发布时间:2008-12-29  来源:
摘要:本病系由氏杆菌引起以败血症及肺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
  本病系由氏杆菌引起以败血症及肺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多呈散发,偶尔有流行。 

  1.病原 本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短小杆菌,呈卵圆形,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在体内可形成荚膜,呈两极浓染。本菌抵抗力较弱。 

  2.流行特点 病的传染源是患病和带菌动物及禽类,不断自排泄物、分泌物排出有毒力病菌。污染饲料、用具、水源及环境,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有些动物在上部呼吸道带菌而呈隐性感染,在各种应激因素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拥挤潮湿、通风、营养不良等作用下可招致发病,而呈内源传染。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和皮肤、黏膜损伤也可传染。5~8月发生较多。公鹿则多在配种期的10~12月间发病,6~8岁多发。 

  3.临床症状 潜伏期1~5天,临床常见下列两型。 (1)急性败血型:体温升高到40~41.5℃,鼻镜干燥,呼吸困难,咳嗽,皮肤、黏膜出血,精神沉郁,独居一隅或倒地,反刍停止。严重者口鼻流出血样泡沫液体,后期便血。多数在1~2天内死亡。 (2)胸型(肺炎型):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咳嗽,体温升高到41℃以上。严重时头颈直伸,鼻翼开张、颤动,口吐白沫,间或使血,病程5~6天,转归多死亡。 

  4.解剖病理改变 尸体腹部膨大,可视黏膜出血。咽部、胸部皮下水肿,支气管附近胶样浸润。心外膜有小大不等出血点,心房、心室内有多量淡红色或浅黄色液体,血液呈暗红色且凝固不良。真胃黏膜肿胀、充血,有大小不等出血点。肠黏膜出血性炎症变化。胸型病例主为纤维素性肺炎病变,常见胸膜与肺粘连,胸水增多,并含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肺有不同的肝变,切面呈大理石样。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淡红色液体,支气管淋巴和纵膈淋巴结水肿。 

  5.诊断 在流行初期,难于做出诊断。可先将病鹿隔离治疗观察,同时进行剖检和细菌学检查,做出确诊。 

  6.防治 (1)预防:平时切实做好鹿舍的清洁卫生,在流行季节更为重要。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隔离病鹿、消灭病原和及时治疗等措施。在免疫预防时,对目前我国生产的兽用巴氏杆菌菌苗,应选择相应的血清型,经群试验证明安全后方可全面使用。 (2)治疗:本病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尤为重要。青霉素每次100万单位,每日2~3次。长效磺胺,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0.13克。此外,可进行强心、补液(加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