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广东阳江市张三胜:东平渔民发家致富的领航人

发布时间:2014-06-20  来源:阳江市海洋与渔业局
摘要:在“南粤鱼仓”——东平,这个拥有1.4万渔民的小镇上,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50出头的“老渔民”挽起衣袖,扎起裤脚,穿梭于各家各户的渔船上,询问渔民的生产情况,帮助渔民解决一些生产技术的难题。他就是阳东县东平镇渔业生产互助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三胜。30余年来

 

  在“南粤鱼仓”——东平,这个拥有1.4万渔民的小镇上,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50出头的“老渔民”挽起衣袖,扎起裤脚,穿梭于各家各户的渔船上,询问渔民的生产情况,帮助渔民解决一些生产技术的难题。他就是阳东县东平镇渔业生产互助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三胜。30余年来,张三胜致力于渔业发展事业,带领东平渔民发家致富。

  初试商海建渔网厂“发家”

  今年52岁的张三胜出生于东平镇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祖祖辈辈以出海打渔为生。1978年,初中毕业后,渔委会安排他跟随渔船出海,负责放网、捕鱼工作,非常辛苦。“在海上工作了三年,工资收入只够维持日常开支,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打渔的艰辛。”张三胜说,那以后,他开始思索如何突破自我,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在海上工作的三年虽然辛苦,但张三胜走遍了浙江、江苏等地。在这过程中,他看到这些地区的渔业发展非常好。相比之下,东平渔业发展较落后,特别是渔网技术十分落后,而从事渔网制作的人又少,渔网供不应求。张三胜想到渔网销售应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上岸做起了生意。

  没有资金积累,张三胜就四处筹集了2万元,作为建渔网厂的启动资金。初出茅庐的张三胜虽然没有经验,但凭着勤奋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的生意风生水起。到上世纪90年代,张三胜的渔网厂不仅承接了50多艘渔船的渔网补给工作,其成品还远销香港、福建、浙江等地。

  从厂长转型为船王

  2002年之前,张三胜的渔网生意一直不错,但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东平的渔业发展遇到瓶颈,渔网生意变得难做。张三胜意识到渔网发展的局限性,经过考察后,决定一边发展渔网加工,一边发展辅助渔船,帮助渔船解决鱼货运输工作,以此来突破发展困境。

  2010年,张三胜萌生合作模式发展渔业的想法。他在省外的一些沿海城市考察注意到,木质船已经逐步被淘汰,但东平镇渔船仍以木质为主,马力小,只适合浅海作业,应该对渔船改造升级。张三胜首先拿出自己出资发展的3艘渔船,发动渔民以劳力和管理入股,双方各占50%股份。而对于一些有出海经验、渔船改造资金不足的渔民,张三胜以最低30万元、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投资,帮助渔民建造渔船。同时,他还组织一批成功的船长,以培训讲解的方式,更新渔民的传统观念,鼓励他们以集体投资的模式发展船只。

  在此基础上,2011年10月,张三胜成立了阳东县海胜水产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该公司已经拥有28艘钢壳生产船和4艘钢壳辅助船,张三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船王”。

  “帮助别人就是方便自己”

  熟悉张三胜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东平渔业的佼佼者,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他常说:“帮助别人,方便自己”。

  渔民林贤华家是东平有名的渔民,早些年在开发南沙渔场时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后来生产效益降低,导致破产,渔船、房屋都被拍卖还债,一无所有。林贤华只好出海打工,认真表现,为谋求发展找出路。张三胜见到林贤华年轻勤奋,不但执行能力强,而且有诚信,是一位值得帮助的人。2004年,张三胜出资建造了一艘木质渔船让林贤华管理,股份各占一半。让张三胜感到欣慰的是,林贤华不负所望,不怕累不怕苦,将木质渔船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后来,张三胜又帮助他将木质渔船换成了钢船,并发展成两艘。林贤华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破产渔民,变成了资产总额超300万的船长。

  “这些年,我们家的小木船换成了大钢船,小土屋也换成了小洋楼。”谈起自己生活的改善,51岁的蔡仙姐对张三胜充满了感激之情。起初,因为自己家船小,害怕被骗,她对张三胜帮忙出资,让他们管理渔船的经营的方式十分怀疑。但后来事实证明,多亏了张三胜,才有她今天的生活。

  “公司要发展,首先要考虑利润,但我更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张三胜说。基于此,去年他组织当地的渔民成立了阳东县东平镇渔业生产互助协会,通过协会支部党员带领协会成员、协会成员带动东平渔民的模式,带领渔民共同致富。

  如今,在张三胜的带动下,东平渔业蒸蒸日上,渔民们的“荷包”一天天鼓起来,张三胜的“淘金”之路也越走越宽。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