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昔日养牛为耕地 今朝耕地为养牛

发布时间:2009-03-28  来源:贵州希望网
摘要:戛利片区距威宁县城40余公里,位于236国道线旁,平均海拔2300米,面积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万亩;有4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2574户11601人,其中回族人口8512人,占总人口的73.4%。 曾经的无名野花 1998年以前,戛利片区较为落后,毁林开荒极为严重,放眼一看,
        戛利片区距威宁县城40余公里,位于236国道线旁,平均海拔2300米,面积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万亩;有4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2574户11601人,其中回族人口8512人,占总人口的73.4%。
 
  曾经的“无名野花”
 
  1998年以前,戛利片区较为落后,毁林开荒极为严重,放眼一看,每个山头变成秃岭,山上一片黄土,特别是启嘎梁子、撒五地梁子,几乎没有植被。群众住的大多是土墙房,也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更不通电话,农民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养牛主要用来耕地,农业生产方式极为落后,像一朵无名野花一样,没有人会真正留意,更谈不上去欣赏。
 
  现在的“如娇似艳”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麻乍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提出环境治乡、农业强乡、劳务富乡的发展战略,着力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强化“建设年”各项任务和目标。以发展养牛业为龙头,以马铃薯产业和林业为两翼,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助推器,彻底改变由过去养牛只为耕地变为今天耕地种草为养牛的发展方式,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戛利村自身的努力,戛利村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197元增加至2007年的2390元;牛存栏从1987年的834头发展到2007年的9985头,户均4头;出栏从1987年的231头提高到2007年的6218头,户均2.3头以上,创经济收入2000余万元;产值从1987年的1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500余万元,占农业产值比重的47%。养殖户中,饲养8头牛以上的有50户,其中15头以上的8户。养牛成了农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在整个片区遍地开来,犹如无名野花也能芬芳,在整个片区开得如火如荼。
 
  循环、节约型的结构模式
 
  在畜牧业发展中戛利片区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植被,利用落叶垫圈,聚集圈粪作为农家肥,再用农家肥种植草,草又喂养牛的循环发展模式。乡党委、政府积极为戛利片区引进优质牧草种,无偿发给农户种植,并加强技术指导,对原有退化草地进行改良,实行科学管理,种草与养畜相结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二荒地、农闲地、冬闲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四旁五坎种植牧草,从2002年起,着力推广“三元结构”种植,即玉米行间种牧草,玉米垄上种绿肥,这样既解决了粮草争地矛盾,又解决了冬春饲料问题,实现了粮草并举,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在此基础上,利用退耕地退得下、还得上、能发展、有效益、不反弹的模式,动员群众用好田、种好草,建立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刈割优质牧草晒制干草,保证畜牧业安全越冬,走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之路,进而改变了过去种而不管、管而不用、草畜不配的现状。
  
  品种繁多,品改优质的发展路子
 
  2008年整个片区种草达20000余亩,品种有黑麦草、红三草、白三叶、鸭草、紫花苜蓿等多品种。种植方式和草地利用多样,刈割型、放牧型和刈收兼用型等。人工草地的建设不仅实现了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而且也缓解了人畜争粮、牧林争地的矛盾,走上了“两低”、“四多”即低成本、低投入;蓄多、肥多、粮多、沼气多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从1997年建立牛改点以来,受胎率由建站初期的38%提高到2007年的85%,累计胚胎移植800多枚,冻精输配牛14000多头,产杂交牛7400多头。2005年,戛利片区养牛协会一次组织出售胚胎移植杂交良种牛犊黑白花、安格斯、利木赞、西门嗒尔等,创经济收入16.7万元,效益可观。同时,乡党委、政府、村充分利用会议,举办培训班、组织养殖户实地参观学习、观看远程教育片等多种形式,每年受训达2000多人次,每年印发技术资料1500多份,有效地提高农户的思想认识和养殖水平,培养了一大批经纪人队伍,为养牛户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并将戛利片区的杂交良种牛登录贵州农经网站等,打开了销售门路,促进了种养植“戛利模式“的健康发展,彻底让农民把“昔日养牛为耕地”的观念转变为“今朝耕地为养牛”思路上来。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