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家庭牧场

发布时间:2012-02-15  来源:神农网
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家庭牧场

 

  湖北省鄂州市畜牧兽医局按照“重奖、重补、重促、重帮”的原则支持家庭牧场建设,2011年,该市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程度高、环境控制好、带动能力强的家庭牧场,形成了以畜禽生产为核心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家庭牧场建设现状

  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大批社会资金流向畜牧业,形成了家庭牧场的建设热潮。到目前为止,鄂州市家庭牧场已发展到122家,增加“150”模式等标准化猪舍178栋,标准化“153”模式鸡舍327栋,标准化鸭舍236栋,配套种养面积达8万亩,增加生猪饲养量8.9万头,蛋鸡存栏增加300万只,蛋鸭存栏增加170万只,占该市2011年畜牧经济总量的20%。

  建设标准明显提高。鄂州市标准化家庭牧场已达100家,占其总数的82%,畜舍标准化率达80%,沼气入户率达100%,种养配套率达100%,环境整治率达95%。

  区域特色日益明显。初步形成了百里长港生态牧业示范区和蒲团乡樊寺线家庭牧场精品展示区。百里长港“两型”牧业示范区拥有万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3个、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3个,生猪出栏近60万头。樊寺线家庭牧场展示区相继建设了家庭牧场8户,配套种养面积达1500余亩,均按照“猪―沼―菜(果)”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进行建设,实现了粪污处理减量化、无害化。

  家庭牧场建设初显成效

  促进社会就业。家庭牧场为农村富余劳力再就业和城乡居民回乡创业搭建了平台。建设一个家庭牧场,不仅实现2名~4名家庭成员就业,而且带动了多名农民工就业。目前,一批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已成为家庭牧场建设的主力军。据统计,2011年鄂州市家庭牧场及相关产业已吸引数千城乡居民就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

  促进农民增收。据调查,2011年,鄂州市家庭牧场建设增加生猪出栏5.8万头,家禽出笼增加100万只,禽蛋产量增加1.5万吨,水产品产量增加1万吨,瓜果产量增加3万吨,增加农业产值4亿元,实现农业纯利润1.2亿元,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平均增加牧业纯收入150元。

  促进产业发展。家庭牧场,一方面促进了鄂州市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在家庭牧场的刺激和带动下,鄂州市畜禽规模化养殖户发展到3398户,畜禽规模化养殖率由2010年的67.8%提高到78.9%,畜禽产品的优质率达到90%。另一方面,家庭牧场的建设使高效立体种养模式得到推广,鄂州市新建了3万亩生态土鸡养殖基地、1万亩“鸭―鱼”混养基地和2万亩“猪―沼―菜”配套种养基地。

  促进环境优化。家庭牧场的种养配套模式可通过耕地、水面、山林吸纳大量的粪污,不仅为种植业、水产业、林果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而且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2011年11月,据对79个家庭牧场环境保护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牧场环境整治率达98.7%,粪污的资源化率达95%,氨氮处理率达92%。

  家庭牧场建设的主要做法

  2011年鄂州市家庭牧场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生态牧业、两型牧业为主线,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动力,着力建设一批“专业型、综合型、外向型”的家庭牧场,培植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打造一个精品示范园区,实施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为都市农业建设做贡献。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加大政策宣传。2011年1月15日,鄂州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8月12日又颁发了《关于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家庭农场建设的激励政策。鄂州市畜牧兽医局会同鄂州市宣传单位开展“记者夜宿农家”活动,对家庭牧场建设过程中涌现的新典型、新做法、新思路进行深度报道。先后在报纸、电视、广播上报道家庭牧场26次,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同时,该局还将家庭牧场建设资金奖励和畜牧项目建设情况通过媒体公示,进一步激发城乡居民建设家庭牧场的热情。

  加大示范引导。一方面,鄂州市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捆绑、政策引导等措施,重点加大对樊湖沿线规模化猪场的建设和改造,并将该地区作为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教学基地,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养、种、管”相配套的高标准生态牧业示范区。另一方面,在华容区蒲团乡樊寺线先后培植了8个家庭牧场,形成了樊寺线10公里家庭牧场精品展示区,并多次组织乡镇干部、私营业主到示范区参观学习。

  加大技术推广。一是推行家庭牧场建设工作预审制。对申报拟建设的家庭牧场,组织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规划指导,对场址选择、栏舍建设、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防止盲目上马和低水平建设。二是组织经验丰富的畜牧兽医专家成立家庭牧场技术服务组,按照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养殖设施化、畜禽良种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对家庭牧场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三是积极推广相关配套技术。制定家庭牧场建设标准,并将畜禽场建设、程序化免疫、药物保健、模式配套等技术编制成册,做到各养殖户人手一本。

  加大资金扶持。一是实行项目捆绑。鄂州市将“菜篮子”工程项目、标准化改扩建项目、板块基地建设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市)等项目资金重点投放在樊湖沿线和樊寺线,改造畜禽养殖场达20余个,总资金投放量近600万元。二是加大资金奖励。制定了详细的家庭牧场验收标准,组织市、区两级财政、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联合检查组,按照评分多少对100个家庭牧场进行奖励,奖励资金近200万元。三是实行良种配送。拿出生猪调出大县省级调控专项资金63万元,购买良种公、母猪100头,及时发放到各家庭牧场生猪养殖户。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