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一个大学生“猪倌”的养猪致富梦想

发布时间:2009-10-13  来源:秦楚网-十堰日报
摘要:他为自己以及全村定下了一个发展目标:自己要在 2010年实现年出栏1000头生猪;到2009年实现全村年出栏生猪2000头,2012年实现全村年出栏5000头,到2015年实现全村年出栏 10000头以上。要把朝阳沟村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生猪养殖村。

        日前,在一排收拾干净、整洁的猪圈里,记者见到了朝阳沟里的大学生“猪倌”陈军,他正在精心照料刚产下的仔猪。忙里偷闲中,他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母猪的产仔期,这头猪这次产下了12个仔,还有十几头母猪也快要生产了,我现在天天都在忙着照顾它们。”

        初次创业失手

        提起陈军,在丹江口市土台乡朝阳沟村的老百姓都会说:“就是那个回来养猪的大学生嘛。”

        2001年,陈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长江大学动物科学院。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苦的家境使陈军意识到一定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以及家乡贫穷的面貌。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在高考志愿上毅然选择了当时很少有人填报的动物学专业,并在心里埋下了回村创业的种子。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深入调查,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2005年春节之后,陈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在家人支持下,投资一万多元,首批建造了7个猪栏。

        然而,好景不长。眼看着事业步入正道,十余头母猪的规模已经形成,这时父亲却病倒了。经过手术治疗,父亲的性命保住了,但5万多元的医疗费,不仅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掏空,还背上了沉重债务。父亲的这一病,还使家里的人手短缺起来,母亲照顾父亲,根本顾不了养猪业。无奈之下,陈军不得不放弃自己刚刚起步的事业,忍痛将猪转让出去,踏上了外出打工的旅途。

        重拾梦想得手

        几经周折,陈军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5000元。然而,他却始终没把自己回乡创业的梦想放下。陈军明白,小规模投资根本抗拒不了市场风险,必须看准时机出手。于是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市场的动向,等待着机遇。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出现了。2007年全国爆发大规模猪蓝耳病,生猪饲养量急剧减少正是一个进入生猪饲养行业的好机会。陈军决定东山再起,继续完成自己的创业梦。他拿出自己几年打工的积蓄,筹集资金9万元,再次干起了养猪业。农历8月15日中秋节,正是各家各户亲人举家团圆之日,他却奔波在武汉,在朋友帮助下,购回优良品种母猪16头,种猪1头,继续当起了“猪倌”。因为具有深厚的养殖理论技术,又有实践经验,陈军养起猪来驾轻就熟。

        目前,他已修建猪栏28个,购买饲料粉碎搅拌机一台,饲养母猪16头,并且都处在产仔期,预计今年可出栏400头生猪。他兴奋地对记者说:“等到猪仔都产下来,我就要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

        致富不忘乡亲

        自己的事业起步了,他没忘记乡亲们,时常劝周围的村民多养猪。但是蓝耳病的影响让村民们仍然心有余悸,都不敢贸然行动。然而,看着陈军科学养猪省时省力,圈里的猪一天天长大,一些大胆的村民不再观望,主动上门向他请教。从市场行情到养殖技术,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主动承诺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村民们养猪的信心,带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家家户户都恢复了养猪,10头以上初具规模的养殖户已有5家。

        谈到未来的计划和目标,陈军的眼里闪现出坚定的光芒:“我要带着全村人富起来!”为此,他为自己以及全村定下了一个发展目标:自己要在 2010年实现年出栏1000头生猪;到2009年实现全村年出栏生猪2000头,2012年实现全村年出栏5000头,到2015年实现全村年出栏 10000头以上。要把朝阳沟村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生猪养殖村。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