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让贫困农牧民手握脱贫致富的“金钥匙”(3)

发布时间:2013-06-27  来源:青海新闻网
摘要:新成果,新征程 多年来,青海扶贫部门立足各地优势资源,紧紧围绕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重点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以十大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牧业,以农畜产品、民族用品加工等为代表的加工业和以民族文


  新成果,新征程

  多年来,青海扶贫部门立足各地优势资源,紧紧围绕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重点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以“十大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牧业,以农畜产品、民族用品加工等为代表的加工业和以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634个。

   以发展高原现代农牧业为重点,农牧业产业基础得以夯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区域化 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品牌化经营的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旱地全膜马铃薯、杂交油菜、中藏药材、枸杞、沙棘、优质薄皮核桃、饲草料等特色作物 种植比重达到80%以上。

  围绕我省东部农业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园区养殖和藏区发展生态畜牧业两个方面,着力扶持发展高原特色畜牧 业,流转草场103万亩,新建标准化畜棚16.17万座、173.94万平方米,引进各类生产奶牛14.84万头、羊86.47万只、猪18.27万头、 獭兔10多万只,梅花鹿、骆驼等其他牲畜4536只(头),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园区和生态畜牧养殖基地216个。

  农畜产品精深 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得以提高。投入贴息资金1.4亿元,引导贴息贷款10亿多元,重点扶持了与加工产业基地和贫困农牧户密切挂钩、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扶 贫龙头企业133家和贫困村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突出发展以畜产品、民族用品、中藏药材、奶产品为代表的环保型加工业,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多 人,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

  以转变生产发展方式为突破口,第三产业得以振兴。建立以发展民族特色旅游集中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民 族风情园百余处,有效地推动了我省贫困地区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建立各类综合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特色民族商品销售等商贸市场36处。青南牧区以项目村 为单位集中连片购置商业铺面5978间,实现了生态保护、商业发展、群众致富三大目标。

  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不仅提高了全省扶贫开发水平,加快了脱贫致富的进程,还产生了一系列综合效益。

  优化了生产要素。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整合了项目、资金、土地、草场、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优化了资源配置,推进了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调整了产业结构。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打造了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贫困地区实现了由单一的农牧业向二、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转变了发展方式。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实现了三个转变:扶贫开发资金由“撒胡椒面”向配套集中使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转变;生产经营由零星分散、各自为战向集中连片、规模开发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完善了基础设施。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整合行业部门配套项目资金,加大了项目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项目村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

  加快了脱贫进程。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两位数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2.5万。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青海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省份,产业化扶贫工作固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还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今,青海的扶贫开发工作者仍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征程上,因为他们感受到,背后分明有140多万还被贫困所困扰的父老乡亲们热切期盼的目光。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