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玉米育种专家郭国亮:粒粒金种折射激情人生

发布时间:2009-11-23  来源:中国种子网
摘要: 正是在"泵"的陪伴下,郭国亮走向他育种事业的一个巅峰,育出了可与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先玉335相抗衡的高产密植中穗新品种大丰26号,刷新了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也走出了山西省玉米高产高抗之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省粮食生产取得了连续6年突破100亿公斤的成就,特别是占全省粮食总产66.4%的玉米,通过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单产纪录不断被刷新。谈到玉米高产,不能不提起山西省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国亮,经他选育并通过审定的 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大丰系列"玉米品种,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在山西省累计推广3000万亩,为农民种植玉米增产12亿公斤。特别是他研发的高产密植新品种大丰26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去年经国家级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051.4公斤最高达1149.3公斤,创下了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

  追逐太阳育种,让30年变成了60年

        在位于文水县良种场的试验田里,记者见到了郭国亮: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一双黄胶鞋沾满泥土。尽管已是省内的著名玉米专家,还执掌着山西大丰种业公司,但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

        "你看看,这株玉米长得多好。"每当看到漂亮的玉米,郭国亮就会兴奋地向我们夸耀,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喜爱。

        1977年,山西农学院毕业的郭国亮,在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参加工作,开始从事玉米育种,就像一粒金灿灿的种子,从此将根扎在黄土地上。

        "当时,山西省玉米产量一亩地仅有230公斤,比起国外1000多公斤的产量,差了数倍,如果能将玉米单产量不断提高,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郭国亮说:"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培育出高产高抗性的玉米。"

        可了解玉米育种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沙里淘金的活。

        一个新品种的育成,按常规需要8年-13年时间,为缩短科研过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山西省的玉米育种工作者,每到秋季,就要带上自己刚收获的育种材料,到海南岛进行加代育种,一直呆到第二年4月,再带着育成的种子赶着回来播种。这样不停地种和收,育种效率会提高2倍。

        不知情的人以为呆在海南育种是一种待遇,可是去过的人都知道,在那里有多受罪。

        上世纪80年代,郭国亮背着自己培育的30多公斤种子,登上南下的火车,乘车换船,整整8天,来到距三亚30多公里的农村,住进一间破旧的茅草屋。白天,他顶着湿热烈日在租到的地里开垦、播种、授粉;深夜,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特别是万家团圆的春节,他还得在玉米地里忙着杂交授粉,这样的春节,他在海南过了无数个。

        "每天除了种地,还要砍柴做饭,老吃炒黄豆嘴唇都烂了,后来才开始跟当地人学着自己种菜吃。"妻子李雪琴对丈夫当年所受的苦记忆犹新。

        在这样南来北往、追逐太阳育种的近30年时间里,老郭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和省级的科研项目20多项,培育并通过审(认)定了14个玉米品种,获省级以上成果奖三项,目前承担着国家及省级9项科研课题。


      带着"胰岛素泵",刷新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

        在郭国亮的眼里,玉米就像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出差归来,还是生病住院,一有时间,就要呆在玉米地里,用他的话说,玉米育种就像选拔赛,每年要从1万多个基础材料中择优选用,必须对"选手"了然于胸。

        "有一年国庆期间,老郭要去四川、重庆走访客户,约定早上7时出发,可左等右等,不见他的影子,直到看见他穿着一双黄胶鞋从试验田走来,才明白他去和玉米"告别"了。魏宏斌是大丰种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了解老郭多年的习惯。

        玉米育种不同于在实验室搞科研,给玉米杂交进行人工授粉,必须要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进行,每天郭国亮都是一大早就迎着热浪钻进玉米地,全身被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碰巧的是,老郭患有花粉过敏性鼻炎,即使他头带草帽、脖子搭毛巾、带着风镜全副武装地站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也要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涕,可就是这样,他依旧天天抱着记载本在田间地头侍弄心爱的玉米。

        采访时我翻看老郭的田间记载本,A4的纸,装订起来有2厘米厚,正反两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表格,相当于每年都要给试验田的每株玉米制作一份档案。20多年了,这样的记载本在他的试验室里,一摞摞,与人等高。

        "不亲自做印象就不深,做育种的,要和时间赛跑,万一有了差错,一错就是一年,特别是一些珍贵资源,错了永远无法弥补,生怕出半点纰漏"。郭国亮说,这么多年,他最怕的就是生病,农时耽误不起啊。

        但2006年,老郭发现自己体重减轻、皮肤痒、时常口渴,在大伙的劝导下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较严重的糖尿病,需要立刻住院治疗。其实这个病,在两年前体检时就查出来了,可他当时觉得没什么不适,再加上工作忙,就没在意。不过即使是住院治疗期间,他也把手提电脑和科研资料搬到医院,上午整理资料,下午再偷偷溜出来,去试验田看看玉米:"正是中秋节前后,玉米快收了,活儿正多呢。"

        出院后,老郭开始注射胰岛素,可每天不是在地里回不来,就是在乡下给农民讲课,或者南来北往地搞育种,根本不能按时吃饭、打针,在一次因低血糖晕倒之后,他干脆带上了"胰岛素泵"。

        正是在"泵"的陪伴下,郭国亮走向他育种事业的一个巅峰,育出了可与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先玉335相抗衡的高产密植中穗新品种大丰26号,刷新了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也走出了山西省玉米高产高抗之路。

 

相关阅读: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