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羊网 > 养羊资讯 > 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

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

发布时间:2009-03-12  来源: 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摘要:肉羊业是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少、见效快、适宜面广的产业。开展肉羊优势区域布局有利于增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肉类供给。在上一期规划实施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优势,加快肉羊产业发展速度,特制

        肉羊业是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少、见效快、适宜面广的产业。开展肉羊优势区域布局有利于增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肉类供给。在上一期规划实施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优势,加快肉羊产业发展速度,特制定本规划。 

        肉羊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2003年发布的《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年~2007年)》(以下简称《规划》)划定了4个肉羊发展优势区域,主要在全国61个优势县全面实施。5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规划》对推动优势区域肉羊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优势区域建设成效

        5年来,优势区各级政府部门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区域的肉羊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优势区域的肉羊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优势区羊肉产量连续增长。
        据统计,2007年肉羊优势区域共存栏3334.1万只,比2002年增长22.8%;出栏3060.5万只,比2002年增长25.1%;羊肉总产量48万吨,比2002年增长41.3%。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养羊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2.良种覆盖率迅速提高。
        在积极引进肉羊良种、加强肉羊原种场、繁育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杂交改良步伐,肉羊良种供种能力明显提高,无角道赛特、德国肉用美利奴、波尔山羊等良种肉羊开始大面积用于生产实际。优势区2007年的肉羊良种覆盖率由2002年的30%提高到45%。
        3.饲养方式转变明显加快。
        优势区的饲养方式转变走在了全国前列。牧区广泛推行草原牧区禁牧、休牧、轮牧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措施,肉羊饲养由粗放放牧方式逐步向舍饲和半舍饲转变;农区半农区着重推广肉羊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由饲喂单一饲料逐步向饲喂配合饲料转变,反刍配合料使用量逐步提高。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改变了肉羊饲养多年出栏的传统习惯,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例由2002年的20%左右提高到35%,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提高到15.5千克,瘦肉率明显提高,羊肉品质明显改善。
        4.肉羊饲养组织化程度提高。
        截至2007年,优势区域共建立肉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其中,肉羊专业合作社34个,肉羊协会55个,带动农户12万多户。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肉羊优势产区内集聚,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增强了肉羊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户和羊肉加工营销企业的经济效益。
        5.一批知名品牌开始涌现。
        各优势区重视对本地品牌的宣传,鼓励龙头企业申报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推介活动,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优势区从事羊肉加工的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均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优势区域内涌现出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肉羊品牌产品,出现了区域精心培育品牌、品牌促进区域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体评价

        在《规划》实施五年期间,优势区域肉羊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羊肉产量提高了41.3%,优质羊肉所占比重达到30%,超过了《规划》提出的38%和20%的预期指标。《规划》的实施,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辐射带动全国肉羊产业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上期《规划》所选优势县偏少,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优势区域羊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

         经验和启示

         过去5年优势区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原因是:一靠科学规划引导发展,各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出台的地方肉羊业发展规划,为肉羊业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靠推行良种良法提质提效,良种覆盖率和科学饲养水平的提高,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胴体重,增加了养殖收益;三靠品牌效应带动生产,增强了优势区羊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发展前景分析

        羊肉需求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肉类产品市场消费结构中,猪肉比重较大,羊肉所占比重仅为5.5%。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羊肉消费量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2年全国人均家庭消费羊肉0.79千克,到2007年上升到1.06千克,年均递增约6%(见表)。按这一趋势外推,预计2015年全国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将达到1.69千克,按13.7亿人口估测,届时全国羊肉家庭消费需求量将达231.5万吨。如果考虑到尚无法精确统计的户外消费部分,羊肉需求量更大。 

        发展潜力分析

        我国是世界养羊大国,羊肉产量长期位居世界之首。近几年我国肉羊生产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科技进步步伐进一步加快,肉羊生产今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1.饲养量增长潜力。
        我国现有可利用草原总面积3.3亿公顷,人工种草面积2500万公顷,退耕还草面积550万公顷,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目前北方草原牧区普遍处于超载过牧状态,肉羊养殖规模不宜继续扩大,未来增加肉羊饲养量的自然资源依托,主要是南方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我国南方现有草山草坡面积6700万公顷。目前改良面积不足5%,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如果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力度,使改良草地面积达到15%,按60%用于养羊,改良草地每公顷养7.5只羊计算,可新增肉羊养殖规模3015万只。全国6亿吨农作物秸秆,目前,全国作为饲用的农作物秸秆约2亿吨,到2015年提高到3亿吨,其中40%用作肉羊饲料,按750千克养一只羊计算,可增加肉羊养殖5330万只。由此估算,在加强南方草山草坡和农区半农区秸杆资源开发的情况下,到2015年我国新增肉羊养殖的潜力约为8345万只。
        2.个体增产潜力。
        我国肉羊个体小,产肉量少。2007年全国平均肉羊胴体重为15千克,低于养羊业发达国家18千克的水平。近年来,肉羊胴体重逐年提高,2007年比2002年提高了0.8千克。随着肉羊品种改良步伐加快,饲养管理水平提高,肉羊个体增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到2015年全国平均肉羊个体产肉量可达16千克。在现有出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肉羊个体生产能力,就可增产羊肉25万吨。
        3.农民增收潜力。
        肉羊养殖条件要求不高,饲料来源广泛,生长快,疫病较少,养殖成本低,所需启动投资少,向来是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逐年上升,激励了农民的养羊积极性。据调查,2002年肉羊饲养平均每只纯收益100元,2007年平均达140元,提高了40%。目前,很多地区把养羊业作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积极加以扶持。有经济效益的拉动,生产潜力会不断释放,为今后养羊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国际市场开拓潜力。
         目前,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羊肉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加,主要出口目标区域是东南亚、中东和中亚等地区。由于我国羊肉生产成本较低、不少地方优良品种羊肉风味独特,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一定的品质优势。今后,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得不断增加,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加强肉羊优势区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羊肉产品出口仍然具有较大潜力。

        制约因素分析

        1.良种覆盖率低。
        品种良种化程度低是我国养羊业面临的突出瓶颈问题。尽管我国肉羊良种覆盖率已达40%以上,但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优良种羊杂交利用水平仍然比较低,杂交良种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此外,全国肉羊良种改良繁育缺乏科学规划,体系不健全,繁育手段落后,肉羊良种场建设滞后。 
        2.专用饲料供应不足。
        长期以来,肉羊养殖主要采取放牧方式,几乎不补饲精料。近年来,饲养方式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需要适量补饲草料和精料。由于肉羊饲草饲料生产发展慢,肉羊专用饲料品种少,生产能力低,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小,难以满足养殖场(户)的需求。
        3.养殖方式落后。
        牧区普遍超载过牧,有些省区超载率在30%以上,生态压力大,单纯依靠放牧扩大养殖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农区肉羊养殖仍以农户散养为主,一半以上农户的饲养规模在10头以下,年出栏500只以上的养殖户比重更小,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总体水平较低。
        4.加工流通企业规模偏小。
        肉羊屠宰分散,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在近期专门调查的445个肉羊生产县中,平均每个县区有5.3家加工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年加工量仅为700吨,多数小企业没有通过国际通行质量认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我国羊肉流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较大型的羊肉物流企业,市场监管尚不到位。

         发展思路与目标

         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现代畜牧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良种繁育体系和加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改造传统养殖方式,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品牌,在优势区内逐步实现肉羊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肉羊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促进肉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打造具有饲草资源优势、品种资源优势、市场区位优势的四大肉羊产业区域,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优势产区成为我国优质羊肉供应的重要基地,建成包括肉羊良种、饲料供给、健康养殖、深度加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以及对全国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现代肉羊生产体系。
        2.具体目标。
        增产目标:优势区域羊肉产量达到240万吨,年均增长5.5%,满足国内家庭消费羊肉需求量的48%以上。
        科技进步指标:优势区域肉羊良种覆盖率达到60%,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达到16.5千克左右,优质羊肉比重达到50%以上。
        产业组织化目标:通过产业化和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使50%的规模养殖户参与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
       品牌建设目标:保护和壮大已有品牌,积极培育新品牌,品牌肉销售量占到优势区域羊肉产量的60%以上。

        区域布局

        区域布局原则

        一是资源优势。具有优良的饲草资源,拥有一定数量的草原、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资源载畜量较低,具有发展潜力。
        二是产业优势。肉羊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肉羊存栏量35万只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市场运销条件较好。
        三是增长优势。肉羊养殖经济收益显著,农民养羊积极性较高,肉羊养殖增长较快,具有较强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集中连片。养殖区域应集中连片,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区域划分

        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保留原有中原产区、西北产区和西南产区3个肉羊优势区域,增加中东部农牧交错带优势区域,包括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三省、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养羊县。在分析近年来各地肉羊生产发展和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选定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3个优势县。本规划的肉羊优势县2007年羊肉产量1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8%。优势区域县选取结果见附表。

        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1.中原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和安徽7省共56个县(市、区、旗),其中河北南部6县,山西东部4县,山东11县,河南26县,湖北北部7县,江苏和安徽各1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207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3715万吨,现利用率仅为31.5%;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3575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28.8%,羊肉产量58万吨,占30.4%,能繁母羊1486.2万只,占27.7%。本区肉羊养殖基础条件较好,发展农牧结合的肉羊产业仍有一定潜力。
       主要特点:本区的黄淮山羊、小尾寒羊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利用波尔山羊或无角道赛特杂交改良当地绵山羊潜力较大。粮食等农副产品丰富,十分有利于肉羊精饲料补饲。肉羊加工企业较多,加工能力较强,且距南北各大城市消费市场较近,运销便捷。主要制约因素是肉羊的饲养、屠宰、加工与销售基本采用传统方式,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尚未建立,肉羊产品的档次普遍不高,羊肉加工企业较多,但规模较小且较分散。
        区域定位:本区是肉羊生产和消费集中区域,重点发展秸秆舍饲肉羊业,主要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场提供优质羊肉产品。
        主攻方向:加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着重对黄淮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保持合理的种群规模。加大推广杂交改良、秸秆加精料补饲高效饲养技术,以舍饲半舍饲为主,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肉羊生产。大力推进三元种植结构,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整合现有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大型羊肉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的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创建中原优质肉羊品牌。
         2.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北部6省区的32个县市。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143.8万公顷(不含内蒙和山西),可利用秸秆总量达5256.3万吨,现利用率仅为29.7%;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5156.9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41.5%,羊肉产量81.1万吨,占42.5%,能繁母羊2312.8万只,占43.4%。本区是我国主要的肉羊产区,通过发展农牧结合型养羊业,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肉羊养殖增产潜力仍然较大。
        主要特点:本区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精饲料和秸秆资源丰富。地方良种个体大,产肉多,品质好,引进夏洛莱、萨福克、道赛特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等国外优良肉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后,生长速度加快,效果显著。羊肉加工能力较强,所产优质绵羊肉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是气候寒冷,羊羔越冬困难,对棚圈建设的要求较高,缺乏专用肉羊饲料配方技术。
        区域定位:以发展高档肉羊生产为主,除满足本区和周边市场需求之外,可向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出口。
        主攻方向:加强良种肉羊推广,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圈养和精饲料补饲增产配套技术,推广羔羊育肥技术,实现冬羔和早春羔秋季出栏,提高出栏率。推进肉羊生产标准化进程,建设高档肉羊生产基地,引导肉羊生产向饲养规模化、产品优质化、质量安全化、管理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3.西北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新疆(含生产兵团)、甘肃、陕西、宁夏4省区44个县市。其中新疆(含生产兵团)22县,甘肃12县,陕西7县,宁夏3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1309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1864万吨,利用率已达76.8%;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2715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21.9%,羊肉产量36.5万吨,占19.2%,能繁母羊1670万只,占29.7%。本区是我国传统肉羊产区,生态与资源负荷较大,不宜扩大养殖规模,重点提高个体生产能力。
        主要特点:本区羊肉品质好,一些清真民族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肥尾羊深受中东地区国家消费者喜爱。养羊历史悠久,肉羊产业基础较好,户均饲养规模较大。制约因素主要是气候寒冷,超载过牧,养羊设施落后、出栏率低。
        区域定位:本区是传统肉羊生产区域,但不宜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要重点进行品种优化,发展无污染优质羊肉生产。羊肉生产应以清真产品为主体,在确保本区消费的前提下,以中东和西亚地区市场为主,提高羊肉出口量。
        主攻方向:加大草场保护力度,确保草原生态所有改善。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人工草地,建立稳定的饲草料供给基地,积极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在不增加或适当减少饲养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棚圈建设,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半舍饲技术,大幅度提高肉羊出栏率。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创建民族特色和绿色有机知名品牌。
        4.西南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四川、云南、湖南、重庆、贵州5省市21个县市。其中四川7县,云南2县,湖南5县,重庆4县,贵州3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432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1051万吨,利用率仅为26.4%;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970.8万只,占全部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7.8%,羊肉产量15万吨,占7.9%,能繁母羊409.5万只,占7.6%。本区是我国新兴肉羊产区,基地县分布较散碎,肉羊养殖基数较小,草原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肉羊生产潜力大。
        主要特点:本区草山草坡面积大,地方优良品种较多,南江黄羊、马头山羊、建昌黑山羊等优良品系是杂交改良优秀母本,经改良后的地方山羊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市场反映良好。紧邻广东等消费水平较高的沿海市场,距港澳市场较近,出口活畜较为便利,市场条件优越。主要制约因素是草山草坡改良难度大,群体规模小,饲养分散,气候湿热,防疫难度大,基础设施差。
        区域定位:以山羊养殖为主,在满足我国南方居民消费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南亚和南亚羊肉市场。
        主攻方向:加大保护地方优良品种力度,加快建设肉羊品种改良体系。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为肉羊养殖提供优质的饲草资源。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舍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做好肉羊疫病综合防治,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积极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确保羊肉质量安全。

        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重视国内地方肉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改进本地品种,培育适合我国的肉羊新品种、新品系。加快引进种羊扩繁速度,降低种羊成本,提高供种能力。广泛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在优势产区二元及三元杂交生产肉羊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肉羊优势区域的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情况,筛选推广相对稳定优良的杂交组合。在各优势区域范围内逐步建立健全羊品种协会,制定品种标准、实施品种登记与性能测定。
        重点建设内容:根据优势区域发展需要,按梯次新建和扩建一批省级原种场、县级繁育场和乡镇改良站。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观念,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在农区专业养羊户和大型养羊场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并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加快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在养殖小区突出抓好品种、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和产品等五方面的标准化工作,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饲养标准化、防疫制度化和产品规格化,促进安全优质羊肉产品生产。推广标准化生产体系,使二元或三元杂交羔羊8个月~10个月体重达到35千克~40 千克上市,生产高档羔羊肉。
        重点建设内容:在优势区域扶持建立现代肉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示范基地内养殖户建标准化羊舍、青贮窖及其相关设施予以支持。

        舍饲半舍饲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善牧区因超载过牧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应在稳定养殖数量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生产性能。根据草场面积、草场生产力和季节变化,合理调整载畜量,达到草畜平衡,使草地真正发挥生态和经济双重功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相应饲草基地,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 
        重点建设内容:对实行舍饲半舍饲的饲养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在饲养设施设备建设方面予以扶持,如:青贮窖和草料棚建设,切割揉碎机等牧业机械购置等。

        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

        饲草料是养殖业的基础,的饲草料均衡供应体系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物质保障。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实行“三元”种植结构,开发专用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改变传统饲料结构。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大对超载过牧的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保证草畜平衡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重点建设内容:鼓励优势区域增加青绿饲料生产,采取多种方式推行秸秆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扩大饲料原料来源。

        加强加工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活羊交易市场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检疫检测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加工产品质量,打造中国著名羊肉品牌,形成稳定的羊肉安全优质生产供应基地。鼓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实行品牌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中国著名羊肉品牌。建设现代化的畜牧业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各种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形式,逐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建设内容:加强活羊交易市场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根据运输半径合理布点,在优势产区建立肉羊交易市场,便于活羊流通和交易。

        保障措施 

        加大投入力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优势区域肉羊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品种引进改良,加强饲草基地、舍饲设施、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区农业部门也要加强项目整合力度,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好制约肉羊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拓展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肉羊产业。

        加强政策支持

        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利用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强对养羊大户和小区引进肉羊良种、草地改良、棚圈和青贮窖建设等方面的鼓励引导。争取肉羊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大型养殖场用地、用水和用电的优惠政策。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新技术推广

        加强优势区域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良种繁育、杂交利用、人工授精、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技术推广。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活动。积极开展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媒体开展优质羊肉产品推介会,扩展消费群,培育稳健的羊肉市场。

        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资源,形成高效的肉羊优势区建设机制。引导企业和养殖者组建肉羊行业联合会、生产协会等组织,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我国肉羊产业化进程。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