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猪网 > 养猪行情 > 绵阳市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绵阳市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0-05-06  来源:四川畜牧食品信息网
摘要:生猪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对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市场消费有着突出影响作用,高度关注其发展状况十分必要。今年以来,我市生猪价格走势和全国一样,出现持续下跌趋势。对此,我们于3月下旬开始组织人员赴三台、江油、安县、盐亭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对生猪生产与价格运

生猪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对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市场消费有着突出影响作用,高度关注其发展状况十分必要。今年以来,我市生猪价格走势和全国一样,出现持续下跌趋势。对此,我们于3月下旬开始组织人员赴三台、江油、安县、盐亭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对生猪生产与价格运行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

一、我市生猪价格走势

(一)生猪价格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又呈现下跌趋势。截至4月26日,全市仔猪、毛猪、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为8.86元/公斤、9.02元/公斤和14.58元/公斤,分别比2008年4月最高价位时下跌60.21%、39.28%和32.48%;比去年同期下跌30.56%、14.83%和13.27%;比今年初下跌4.16%、12.38%和12.05%。但是,当前价格仍比2009年6月最低价位时分别上涨5.14%、17.39和15.37%。
(二)生猪价格走势特点
一是仔猪价格在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大幅下跌后,逐渐趋于稳定,连续5个月保持在12元/公斤左右。但是,母猪存栏过大,占猪群比重达到10%以上,高于8%~9%的合理水平。二是进入3月份之后部分地区活猪价格下跌加剧。4月26日三台、安县、盐亭活猪收购价为8.6~9元/公斤,其中DLY外三元良种猪价格收购价为9.2—9.6元/公斤。三是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玉米从2008年3月开始上涨,到去年底创出历史新高,每公斤达到1.87元。我市去年底每公斤玉米价格达到2元,比2009年6月上涨0.30元/公斤。4月26日我市玉米平均价格达到2.1~2.2元/公斤。四是在猪价下跌和玉米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下,目前全市猪粮比价已经跌至4.9:1,养殖效益受到挤压,农民牧业增收难度增大。

二、当前生猪价格下跌原因分析

当前生猪价格下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归根结底是供需不平衡的反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产能过剩。2009年生猪生产周期性调整中,全国生猪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农业部监测,去年全国生猪存栏仅在价格最低的5、6月份略有减少,7月份价格回升后又出现增长,10~12月生猪存栏保持在4.69亿头的高位,比6月底增加4.9%,造成今年上半年生猪供给偏多。另外,去年生猪价格深度调整周期短,能繁母猪保持在0.48~0.49亿头,占猪群比重10%以上,我市能繁母猪占存栏总量的11.9%,生猪生产能力明显过大。另外,国外大量的肥膘及其他生猪加工附产物走私进来,对国内生猪市场供给造成了极大冲击,放大了生猪产品供给“过剩”。

二是疫情影响。去年年底以来,全国生猪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今年2月,我市周边地区又发生了区域性生猪口蹄疫疫情,对养殖者信心带来冲击。为规避风险,一些地区出现生猪提前出栏、集中出栏的现象。散养农户将活重80公斤/头的生猪出栏,与正常情况下100公斤/头出栏相比明显减轻。据统计,今年前2个月全市生猪供给同比增长23%,加之疫情影响了正常消费,加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三是储备投放。按有关规定,冻猪肉储备时间在半年左右,去年6、7月份国家和地方政府储备的20万吨冻猪肉,在今年1、2月份投放市场,增加了猪肉供给。

四是消费低谷。元旦、春节是猪肉传统消费高峰,今年“两节”间隔时间较长,城乡居民元旦前腌腊制品制作基本完成,春节前后猪肉消费下降,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价格下跌。

三、今年后三季度生猪市场形势预测

根据综合分析研判,预测今年后三季度生猪价格总体走势为前低后高的“V”型走势,与去年生猪价格走势大体相似。预计至6月生猪价格还会有所下跌,之后将逐渐出现回升,到今年底生猪价格将在11.5元/公斤的水平。由于玉米价格预计将处于目前的高位运行,即使猪价出现上涨,猪粮比价也将仍然在5.5:1左右波动,低水平的猪粮比价使养殖效益不容乐观,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但是,下半年也存在生猪价格回升和生猪生产稳定的有利因素:

(一)下半年不会出现生猪供给偏多的情况

一是“用工荒”促使养殖方式加快转变。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暖,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大量增加,“用工荒”问题再现,这将拉动我市今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量的增加,散养户退出养殖领域趋势加快,我市大力推进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面临机遇。据4月23日调查,盐亭县两河镇高团村、东亭村目前有养猪户385户,仅占两个村总户数的53.6%,比去年同期有明显减少。同时,一些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却在散户退出养猪时“抄底”生猪行情。散养户的明显退出和规模养殖的陆续进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增加生猪供给总量。

二是养殖户补栏滞后有利于调节供求平衡。在当前生猪价格低迷、周边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现有的散养户不仅提前出栏、集中出栏,而且补栏积极性明显不如去年同期;规模场目前处于保本或略亏,大多数在经营上以求稳为主,对扩大生产持谨慎态度,也不愿匆忙补栏,下半年出栏不会有太大增加。据盐亭县云溪镇全成生态养猪场负责人介绍,该场现存栏种猪1297头,商品猪1450头、仔猪870头,与去年相比数量稳定,目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他们靠贷款维持,短期不考虑生产扩大规模。全国情况也是如此,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2月全国生猪存栏连续两月减少,环比减幅分别为2.99%和2.57%,为近两年之最。

(二)猪肉出口和外销的可能性有所增长

一是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一些国家将增加猪肉进口量,四川作为养猪大省,猪肉出口预计全年会有所增长。

二是沿海一些地方发生区域性生猪口蹄疫疫情后,生猪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短期难以恢复。而沿海地区是四川生猪和猪肉的主销区,对四川生猪需求将有所增加,从而拉动四川生猪外销。

(三)玉米等饲料粮供应形势将趋宽松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当前玉米价格上涨虽有全国玉米减产因素的影响,但是农户看涨预期强烈,售粮进度缓慢也是重要的原因。尽管2009年国内玉米因灾减产,但是产量仍为历史次高,2009年至2010年预计国内玉米产需盈余1487万吨,随着农民售粮时间的推移,今年总体上玉米供求较为宽松。因此,下半年生猪生产完全有可能出现生猪价格回升、玉米价格走平或回落的“双向正效应”情况。

总之,由于存量过大,市场还得有个消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猪肉价格很难走高,即使有所反弹,反弹力度也不是很大。而等市场消化得差不多的时候,价格才可能重新出现上行。现在的生猪养殖业可以说又进入一个周期性的“波谷”,这是养猪业所呈现的正常周期性规律,一般2到3年就会有这样一个周期。从目前情况看,2010年上半年猪肉消费的增长空间有限,也就是说“内需疲软”,供需矛盾还是影响生猪价格的主因。目前看,整个养殖业需要调整,同时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肉价低迷现象可能会持续到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市民将会吃到便宜肉。

四、稳定推进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我市乃至全国生猪产业发展形势而言,产能“相对过剩”导致生猪产品价格一定时期内持续走低,而这种“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生猪品质较低,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很难走出国门,形成了国内“区域性竞争格局”。因此,在今后生猪产业发展中,首先要高起点、高标准地确定竞争性的发展目标,在稳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着力引导发展优质生猪,开拓高端生猪产品,使绵阳真正成为养猪强市。

(一)明确发展目标
市场需求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根本依据。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肉食品,在食品结构中与粮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猪肉在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常年占65%左右,全国人均年消费量约34公斤,而我省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全国人口增长比例及我省生猪占全国份额推算,到2015年四川需新增供应2000万头以上优质商品猪,而绵阳需新增200万头优质商品猪,才能基本保持市场供需平衡,由此可确立我市生猪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全市出栏优质生猪800万头。

(二)优化畜禽产业发展结构,突出产业区域优势
一是优化畜禽养殖结构。优化畜禽饲养结构,发展“节粮型”养殖,耗粮少,见效快,对改善人类食物营养水平,逐步以禽肉替代部分猪肉为主的食品结构,是当今世界发展畜禽生产的趋势。2009年,我市生猪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1.5%,形成了以生猪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然而,如果生猪单一产业比重无限提高将会导致畜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抵御市场风险的整体能力下降。因此,我们要坚持“稳定生猪生产,突出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积极发展家禽养殖”的思路,在推进生猪基地建设的同时,以江油全省獭兔大县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北川、平武、安县为核心的兔业优势区域发展;以奶业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以涪城、安县、三台、江油、游仙为核心的奶业优势区域发展;以北川白山羊、平武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北川、平武、江油、安县、梓潼、三台、盐亭等地山区为核心的肉牛、羊优势区域发展;以绵英鸭业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安县、北川、游仙、三台,江油为核心的家禽产业优势区域发展;以山区极重灾区产业恢复突出特色优势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平武、北川、安县、江油等地山区为核心的生态蜂产业优势区域发展。最终形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结构科学的发展格局。

二是优化生猪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倡导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效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例,优化养殖结构;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繁体系,着力引导全市种猪养殖龙头企业加大优质种猪繁育力度,切实提高良种供给能力,有效规避从外引种的风险;同时积极指导全市养殖场(户)趁低淘汰土劣种猪,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优化品种结构,科学控制能繁母猪存栏比例,稳定生猪产能;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全程“可控型”生产,建立品质保障。

(三)大力提高生猪产业科技含量,全面提升生猪“优质率”
一是抓好养猪场的科学规划,从承载能力、生态建设和场区建设的长远效益入手,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的要求,抓好大型养猪场建设的规划布局、场址选择及相关设施的配套完善。在场址选择上,远离居民区和水源;对养猪场饮用水,进行消毒管理,确保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对养猪场污水处理,加快设施建设,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

二是着力扶持发展环境友好、节能环保、可持续、健康养殖生猪产业,实施“畜—沼—植”生态工程技术、零排放生态养猪技术、粪污固液分离工程技术,促进生猪生产走生态养殖的路子。

三是在我市安县、三台、游仙等地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全市综合推广“无抗养殖(MRM)、生态养殖和RFID”控制溯源等新技术,以我市现有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为重点,快速推进建立生猪优质保障体系和“可控”养殖、安全生产控制及溯源体系,全面推进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切实提升生猪品质,以高品质产品攻克出口“壁垒”,真正实现我市生猪产品顺利走出省门、国门,实现生猪产品高附加值,避免“小范围区域性竞争”。

四是加强技术服务。组织全市各级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对口指导服务,提供咨询和信息,帮助养殖户增强信心,科学养殖,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全面实施加工带动战略,打造“名优”品牌

依托长林、双汇等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生猪精深加工,开拓高端产品,以加工促发展,以加工带基地,实现畜产品加工增值,尽快改变以“原字号”外销为主的局面。通过资本运作、品牌经营,扶强扶壮现有的加工龙头企业,促其迅速扩张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尽快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增加生猪产品加工总量,不断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充分发挥我市生猪产品加工产能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生猪储备计划,以供给时间差效应有效缓解生猪供求矛盾。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按照进口国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进行产品认证和卫生注册认证,及时赋予具备条件的生猪养殖加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强对外合作,开展境外投资办厂、境外上市。市外经贸发展促进等资金应优先支持畜产品出口企业的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名牌出口商品培育等。继续落实好出口退税的有关政策,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专项扶持资金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倡导“抱团发展”

积极鼓励和引导双汇、长林、斯坦瑞等重点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增加收购量、扩大生产、加大储备,缓解生猪市场销售压力。要着力引导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饲料企业和金融部门形成合力;倡导饲料企业让利出售、加工龙头企业让利收购、金融部门靠前服务,多方联动,抱团发展,共度难关。与此同时,争取尽快启动全市优质生猪基地试点县建设,着力引导种猪场、饲料企业、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生猪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建立。积极推行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主的生猪“寄养”、“代养”、“租赁”和“订单养殖”模式。探索建立种畜禽、饲料、养殖、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合理的市场风险分摊机制,鼓励由产业链各主体共同出资,设立市场风险金,提高各环节的风险防范能力。

(六)扎实抓好生猪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生猪生产健康发展

疫病防控工作是发展生猪生产的根本保障,要认真落实防疫工作责任,切实抓好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疫病造成养殖损失,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一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二要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尽快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任务,提高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改革完善动物防疫网络体系。三要做好宣传工作,强化农户防疫意识。四要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经费财政保障机制。五要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做到应免尽免,确保免疫率达100%。六要加大动物防疫执法力度,严格异地引种,封堵外来疫源;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消除疫情隐患;严格病死畜的无害化处理,消除疫源。

(七)全力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正确引导消费

一要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按程序操作,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二要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的执法检查,严禁屠宰加工病死猪和死因不明猪,强化肉品品质检验,确保出证肉品合格率达100%。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制度,杜绝病害猪肉流入市场。三要切实加强猪肉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销售注水猪肉,确保猪肉市场安全有序,保障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肉”,以放心促进消费。四要推进健康养殖,建立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强化畜禽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五要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公众科学消费猪肉产品,增强公众消费信心。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

推广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