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我国山东、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等地的苜蓿进入收割期,各地规模化牧场抓紧时机纷纷下单采购。近几年,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奶牛养殖业迅速发展,规模化比例和养殖技术的应用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对苜蓿干草等奶牛粗蛋白饲料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进口苜蓿27.56万吨,2012年达44.22万吨,今年前5个月,国内进口苜蓿总计27.03万吨,行业人士预测今年中国进口苜蓿可能突破60万吨。
在国外,优质的苜蓿草资源很早就被誉为"绿色金子",在为奶牛提供高品质口粮的同时,也将牧草产业对于整个农牧业的价值最大化地体现了出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等很多欧美国家出产的优质苜蓿,不仅对支撑促进本国的奶牛养殖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出口更是创造了相当高的经济贸易效益。
与之相对应,当前我国奶牛养殖的规模化转型正在快速推进,国内奶牛养殖业者对于优质牧草的需求量连年递增,在苜蓿市场的拉动下,国产苜蓿在逐步发展,种植面积在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和吉林有明显增加,尽管如此,在很多苜蓿种植者看来,苜蓿产业的发展比其他产业难度更大。苜蓿产业必须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定规模的"气候"或"氛围",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能为苜蓿生产提供"耕、种、收"等全程的机械化服务,此外还要有一批专业从事收购和运输牧草的企业来沟通、连接市场双方的需求。
社会需要乳业,乳业则更需要草业,优质的牧草已经成为乳业规模化转型的依托和基础。在此形势下,2012年1月29日,农业部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通过支持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加大苜蓿生产加工机械购置补贴支持力度,落实苜蓿良种补贴政策等措施,推进草畜配套,提升奶业整体素质。
事实上,在政策的不断扶持之下,国内苜蓿产业在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这一点在基层奶牛养殖者身上有更为直观的体现。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部分农田中的苜蓿草已经收割打捆,不仅给种植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更为临近村落中的奶牛养殖者节约了远程购买苜蓿草的成本。与此同时,各大乳品企业纷纷开始自建苜蓿种植基地,从过去"得奶源者得天下"的理念更加深入到"有优质牧草得安全奶源"更高层次上来。
然而,目前国内苜蓿草的整体质量依然与进口苜蓿存在差距,这与整个苜蓿草产业链的不完善不匹配有很大关系。选地、选种、种植、管理、收割、打捆、存储等每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成品苜蓿草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很多苜蓿种植户和苜蓿加工企业都没有接受过有关苜蓿种植加工的专业技术培训,田间杂草多、随意施肥或不施肥、收割晚、干草叶片脱落严重等现象非常普遍,而机械化设备的缺乏、存储条件简陋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都是制约国内苜蓿质量提升的问题。
相比于外界对养殖业发展的关注和扶持,牧草种植业一直处于少人知晓、缓慢发展的状态,饲草企业基本上都已经用了5-10年的时间来探索,小到基础选种、选地等问题、上至产品销售渠道、质量等问题,可谓历尽艰辛,面对美国苜蓿、澳大利亚燕麦干草等饲草不断在国内养殖业抢夺占有率,国内饲草产业从业者正在不断地努力提高种植和加工的技术水平,改变国产苜蓿单产低、商品转化率低的一概观念,而这当然更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关注,为乳业安全提供可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