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牛网 > 养牛新闻 > 完善技术应用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技术应用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09-08-06 12:54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摘要:肉牛产业发展是以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探索建立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新路子,围绕肉牛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

  肉牛产业发展是以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探索建立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新路子,围绕肉牛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通过完善的产业技术应用机制服务于农民,为保障肉牛产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进肉牛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肉牛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肉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从源头提高肉牛健康水平;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

  加强对肉牛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使养殖场(户)尽早掌握市场动态,化解养殖场(户)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增强肉牛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肉牛追溯体系建设

  采取政府扶持和龙头企业参与的做法,普及肉牛追溯体系,将更多的牛纳入其中,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利用追溯体系可以科学统计我国牛源数量、分布及动态走向。

  建立肉牛养殖保险制度

  尤其是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实施能繁母牛补贴制度。

  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实施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改良中心和一批品种肉牛原种场、基因库,提高肉牛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建立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普及和推广肉牛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进种牛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机制;加快种牛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牛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牛质量。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按照我国牛种自然分布和建立不同生产方向基地发展的需要,完善和增建我国奶牛、肉牛、乳肉兼用牛、地方良种黄牛、水牛和牦牛的原种场、良种扩繁场;制定全国冻精生产区域分布、品种分布及重点站的建设规划;完善乡镇村级冷配站,扩大肉牛繁育场及部分母牛繁育农户的饲养规模。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优质肉牛的良种化进程,对优良肉牛品种引进、选育和使用优质冻精改良牛群给予财政补贴;加强优秀地方肉牛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肉牛新品种培育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提高肉牛养殖效益。通过肉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定等技术工作,选育出优秀的种公牛和良种母牛,再通过广泛地应用人工授精等繁殖生物技术把其优良性状快速地传递给后代,以提高我国肉牛群的整体质量和数量,达到优质、高效的改良结果。

  构建我国自制种供种体系

  利用引进品种选育来提高地方品种,做到国外品种国产化,利用外国品种构建我国制种供种体系;以我国的优良黄牛品种为基础,选育具有特色的国产、优质、高效黄牛肉用品种,提高肉牛生产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以良种肉牛提纯复壮与杂种优势高效利用为目标,运用现代遗传评定技术、种质监测技术、MOET和基因重组制种技术、胚胎生物工程配套技术等,强化制种和供种能力,建立完善的良种快速扩繁体系。

  注重地方优秀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根据市场要求和牛肉质量标准,可在品系繁育中重点提高肉用性能,并对其不宜克服的尖斜尻、生长速度慢的缺点采用适当引入外血杂交方法进行改良,选育我国自己的肉牛品种。另外,在非保种区,利用杂种优势理论,筛选最优杂交组合,广泛开展经济杂交或轮回杂交生产商品肉牛,不断提高育肥的经济效益;发挥黄牛品种资源优势,加强选育,培育肉牛品种,在开发中保护本品种母牛资源;建立长效育种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本品种选育,培育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肉牛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环境、饲料条件,确定育种目标,制订育种规划和育种方案。
  建立适合我国分散饲养现状的良种登记和数据收集体系
结合现有种牛场、保种场的现有个体记录,统一数据记录和收集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系统,建立“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的数据收集模式和联合育种体系,以保证育种群及主力公牛的选择强度和遗传评估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农区养牛业现状,在已有的引进种牛场(站)式饲养管理体系和千家万户饲养基础母牛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良种母牛登记体系,扩大良种母牛等登记的规模和品种,对地方良种母牛和引进的国外纯种公牛进行登记、提纯、复壮,在已筛选出的优秀杂交组合配套系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多元杂交。

  建立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新体系

  建立稳定、高效的肉牛体内和体外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以开放核心群(ONBS)、MOET育种及标记辅助选择(MAS)等分子和细胞育种技术为主导,利用 BLUP和MA-BLUP共轭选种等手段进行遗传评定,筛选集成应用分子标记、细胞工程、分子数量遗传学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的肉牛最优化育种方案,建立育种技术新体系。

  完善母牛带犊繁育体

  系针对母牛带犊体系饲养技术的特殊性,将传统的饲养技术同现代饲养技术综合配套,形成切实可行的母牛带犊体系饲养操作规范,针对母牛带犊体系中妊娠阶段补饲及产后母牛饲养管理等各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改变传统的犊牛饲养方式,推行犊牛代乳料的使用及早期犊牛补饲技术等,依据犊牛生产方向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饲养方案,制订不同生长阶段的母犊培育方案和推荐日粮。

  推行肉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建立“红肉”生产技术体系、架子牛肥育技术体系、阉牛肥育技术体系,完善和推行肉牛育肥规程,推行肉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构建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饲料标准试验中心和饲料安全评价系统,制订饲料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强化饲料监测,实现全程监控;加大秸秆饲料、棉菜子饼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支持蛋白质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提高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技术,加强新饲料原料的开发利用;制订良好的青粗饲料生产保障体系和分阶段的培育和育肥配方,加快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增强优质草种供应能力;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在农区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建设牛肉加工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优质牛肉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
  优质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建立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以胴体的等级评定为主,延伸到活牛的等级评定,后延到牛肉的分割分级,使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分割修整到牛肉的营销等各环节都围绕标准进行,同时又将各个环节技术集成,形成肉牛生产配套技术,提高肉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加强肉牛胴体分割、分级标准的行业培训工作

  尽快制订(或修订)活体分类标准、牛肉分级标准、牛肉及其制品的质量标准及卫生标准。用市场牛肉品质引导育种目标和生产方向,通过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实现牛肉优质优价。

  建立肉牛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运用HACCP系统工作原理,以GMP为操作准则,对从活畜屠宰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实施监控管理,以确保整个工业化生产与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确定出冷却牛肉加工的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值,建立从屠宰、分割、包装、运输直到销售的一整套HACCP管理体系,使冷却牛肉加工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组织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变区域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增强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开展肉牛屠宰企业自律活动,恪守诚心经营,组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产业一体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的肉牛工程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服务;提供肉牛工程技术研究的平台,集成国内外肉牛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组装配套;接受国家、省、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和实验任务,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建立肉牛标准化养殖数据库,进行肉牛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调研及肉牛发展对策研究,为本领域的经营、科研人员和政府决策提供情报服务,成立全国肉牛养殖信息中心。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优势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

  打造全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现代肉牛产业技术能否有效地推广应用于生产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科技普及与推广队伍。二是有足够数量、生产基础较好的养牛户和肉牛育肥场积极配合,乐于实践。三是有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政府由上而下建立系统的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鼓励、指导、扶持、监督民间发展多种模式的推广体系,为使公益性、准公益性、商业性发挥应有功能,在各类推广服务体系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关系,互为补充,互促发展。

  充分发挥各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作用

  通过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技术培训、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技术承包、科技示范等,或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使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通过建立养殖合作社,提供原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以养殖示范基地的模式孵化、示范和辐射科技成果。

  推行完善的产业技术应用机制

  在理顺职能、明确职责、保障投入的前提下,将科技推广纳入法制化管理。建立现代农业推广信息网络和农业科技推广责任制,将推广工作的成果作为考核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指标之一;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监督机制,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扩大技术成果的服务范围,由产中服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注意乡土人才的培养,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针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活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完善业科研、教学、推广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从管理体制上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产生健康有序的科技成果,经全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由完善的农业科技应用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为创新提供方向。

字号:  | 打印本文 | 责任编辑:admin

推广信息